那一刻,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是鲜活的城南,那是母亲心中的城南。难忘的旅程并不止停留在城南,她还拜访了当年电影拍摄的导演和小英子的扮演者,更是跑到重庆,从长辈的口中还原了母亲当年的生活。
夏祖丽不辞辛劳地不断寻根、找资料,完成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势必要将母亲的经历好好地还原出来,完成母亲的夙愿,她背着沉重的资料,厚厚的五六十本相册,一百多盒采访录音磁带,还有数十本母亲的日记和书信,回到澳大利亚的家中。
那段时间,夏祖丽埋头于大量书面资料和采访素材之中,太阳还没有升起她就投入到工作中,一日三餐只能简单解决,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忙碌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夏祖丽终于完成了这部关于母亲的长达20余万字的传记。
完成了母亲的传记,夏祖丽没有就此停下,她笔耕不辍,又开始为父亲的传记忙碌。似乎有某种使命催促着她,让她不要停下,她的写作生涯,一直都有着与父母的羁绊。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父亲夏承楹先生也是台湾著名作家,是南京人,生长在北京,与夏祖丽的先生张至璋一样又是在南京出生的北京人,恐怕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成为学者的儿子夏祖焯夏祖焯,林海音的爱子,1946年生于北京,6岁跟着父母去了台湾,一直跟着父母生活,从没有过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但是民主的林海音没有对儿子的生活有过多的干涉,在台湾成长的夏祖焯,成年后选择到美国留学念工科研究生。
遥远的距离阻隔了亲情的联系,海外求学让他跟母亲林海音相聚的时间很少,使两人相见更为艰难的是,夏祖焯在美国找到工作常年不回家。
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分隔两地的生活,母子两聚少离多。
分离的转折点不那么美好,长久的分居两地使得夏祖焯没能很好地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在得知林海音病重后,夏祖焯为了弥补多年来亲情的缺憾,不让现状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于是回到母亲身边,陪母亲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这一次回国,夏祖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定居台湾,没有再回到国外,靠着丰富的学识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任教,并在2011年被聘为成功大学专任教授。
作为一位工程类的博士,他授任文学类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近代欧美文学、近代日本文学、近代中文小说及散文等。
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夏祖焯没有浪费一身的本领,他曾兼任美国任桥梁工程师,工程专案经理,和特殊重点计划经理,在工程领域很有建树,并且还是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理事。
在文学方面也非常有造诣,任北建中文教基金会董事;或许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夏祖焯还进行文学创作,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夏猎》,这部小说还让他获得了台湾的“国家文艺奖”。
斯人已逝,留下的是深深的眷念无论是夏祖丽还是夏祖焯,都深受母亲的影响,作为著名作家的儿女,他们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发表了一些深受欢迎的作品,他们受母亲林海音的涓涓教诲,在各自选择的领域发展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