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虽然林家从台湾来,但林焕文没有让女儿读日本侨民的学校,而是像许多当地的孩子一样,选择了北师大附小,全盘接受中式教育。
林海音是家里的大女儿,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妹妹,也许正因如此,父亲对她格外严苛,上学不许迟到,也不许坐洋车,要自己走着去。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让小海音感到压抑,她每天迎着晨曦,漫步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活的,快乐,兴奋,舒展。
然而,这一切美好却在林海音13岁时戛然而止。
前一年,林海音的叔叔在东北参加抗日活动被捕,并在狱中被日本人残忍*害,这件事为整个家庭抹上了一层凄惶的色彩。
林海音(下)
此后,林焕文忍痛去东北料理弟弟的丧事,无处宣泄的悲愤让他回到北平后就一病不起,身体每况愈下,转年便撒手人寰。
那一年,母亲还不到30岁,小海音只得与寡母和弟妹们相依为命,失去父亲的她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
就像《城南旧事》结尾处写道的那样,在那个春夏之交的院子里,本该盛放的石榴花都落了,“英子”的童年也随之结束。
没有了父亲的收入,全家的开销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
母亲是典型的旧时家庭妇女,虽贤良淑德,遇事却没有主见,作为家中长女,13岁的林海音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林海音
后来在纪念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林海音这样写道:
“在别的孩子还需要被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了。父亲去世后,童年的美梦从此破灭了。”
是的,掌管一家人的生活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一个“年幼的”八口之家。
为了节省开销,林海音与母亲商议后,辞退了家中的女佣,搬到了闽台乡亲可以免费租住的晋江会馆。
她白天上学,放学后就帮着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妹们的生活起居,乱世之中,孤儿寡母的一家人,如同寒风中飘零的枯叶。
每当被生活折磨得不堪重负时,林海音总能想起父亲生前常对她说过的话:“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
林海音
也许正是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才能让她在生活艰辛的泥沼中抱有乐观的希望,是的,再苦,咬咬牙总能过去。
远在台湾的祖父得到儿子去世的消息,来信要他们孤儿寡母回到台湾生活,好歹在家乡能相互照应,母亲没了主意,只得问林海音的意见。
自从叔叔被害后,林海音就恨透了日本人,父亲的死,莫不也是要算在日本人的头上,她又怎会甘愿回台湾去接受日本人的教育?
况且,自己和弟弟都在念书,她不想他们中断学业,也不想让母亲回去那个大家族做辛苦的儿媳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变得愈发坚韧要强,愈发有担当,她回信拒绝了祖父的建议,并在信中求得了祖父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