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海霞进入国家队时,队里已经有一位同样出色的中锋——身高2米1的陈月芳。
郑海霞的到来对于她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毕竟她们位置相同、身高相近、就连教练都是同一个。
在赛场上,两人偶尔会爆发冲突,有一次,陈月芳在赛场上用语言不断攻击郑海霞,忍无可忍下,郑海霞在球场上打了陈月芳一拳。
这拳挥完后,教练找郑海霞谈话,那年她16岁,她说:“我16岁会这么做,18岁还会这么做,但20岁后就不会了,因为那时候我已经长大了。”
如今看,或许也正是这种冲劲与无畏,成为了郑海霞运动生涯的助力。
1986年,19岁的郑海霞在汉城亚运会上带领中国女篮夺得冠军,在场上,郑海霞被称为“完美的终结点”——通常球最终会被队友传到她的手上,而郑海霞总能够凭借着自己精准的投篮,命中篮筐。
状态最巅峰的那几年,她每场比赛的得分,几乎能占全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而中国女篮也不断刷新着成绩——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郑海霞与中国队摘下银牌,创造了中国女篮队史上的最佳战绩,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在赛场上,她是实力超强的中锋,在生活中,郑海霞和许多正值花季的女孩子并无不同。
纵使身高已经高达2米06,但大多数时候郑海霞都喜欢穿着高跟鞋,她说:“反正我已经这么高了,也不怕这一点。”
在队里,她也总能捕捉到时下最流行的东西。
比如80年代,爆炸头与喇叭裤是时尚主流,在队里训练的郑海霞想了个办法,将夹煤球的火钳加热后用来卷头发,因为火候掌握得好,每天都有人找郑海霞烫头。
她还曾将穿旧了的球鞋剪掉鞋帮,穿上几根绳子做成凉鞋穿在脚上,因为过于新潮,许多队里的女生都纷纷向她询问是在哪里购买的。
再比如她还喜欢唱歌,最爱唱的就是罗大佑与邓丽君,那时她常常在运动完后,在公共澡堂一边洗澡一边唱歌。
因为郑海霞嗓音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她还给篮球队的运动员们造成了困扰与混淆——从浴室里传出的是男人的歌声,但走出来的却是女孩子。
而这一幕似乎也成为了郑海霞对于自己的概括——“你别看我看起来有些五大三粗,实际上我的内心是个小女孩!”
在郑海霞的运动生涯中,也并非总是顺利。
1990年北京亚运会决赛上,中国女篮以微弱的差距输给韩国队,与冠军奖杯失之交臂。比赛结束后,许多人将矛头直指郑海霞——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她投篮失败。
几乎在同一时间,郑海霞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父亲告诉她,母亲已在前不久去世。
母亲去世时,郑海霞正在全力准备北京亚运会,因为害怕影响她的状态,所以家人们并没有告诉她这个噩耗。
直到比赛结束,母亲入土为安后,家人才敢将消息告诉郑海霞。双重打击出现在郑海霞的人生之中,一时之间,她陷入了低谷。
那些往日的荣誉去哪儿了?那些沸腾的掌声去哪儿了?妈妈,去哪儿了?
而那些漂泊异乡的孤独,又是为了什么?
有时候,人们并不是真正尊重和热爱一位体育明星,而是在意对方能不能带来某种让人兴奋的成绩、奖杯、荣誉。
于是,英雄一旦失败,便容易沦为罪人。他们,只允许自己狂欢,不允许英雄失败。
但一个运动员,只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如此,才能重新站起来。
郑海霞选择继续往前走,于是,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