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了一部寂寞的书
作者:易之
我们知道,司马光领衔撰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了不起的史学著作,大名鼎鼎。
然而它也是寂寞的。大家不妨扪心自问,或是四处问问,有几人真正读过呢?又有几人读完呢?
其实没读过、没读完,也很正常。这部书头绪纷繁,知识点往往在一个段落里密集袭来,很难读。而且篇幅很长,有300万字,差不多3部《红楼梦》的长度。
别说文言文不好的现代人,宋代人也读不下去。司马光自己就说,别人听说我写《资治通鉴》都想看,然而一页没读完,已经哈欠连天了,能读完的,只有王益柔一个人。
当然也有读完的。南宋皇帝宋宁宗,请大臣为他讲读《资治通鉴》,算是精读了。他读了多久呢——19年。《资治通鉴》编纂历时19年,宋宁宗认认真真读一遍,也花了19年。
这些数字,就能看出《资治通鉴》的距离感。但是《资治通鉴》的本意,是取“善为可法,恶为可戒”的历史,给读者以启发,当然是希望读者越多越好。
然而用互联网思维来说,《资治通鉴》最终写成的样子,缺乏用户思维:不贴近读者的知识水准,不照顾读者的阅读能力,跟“爆款”的思路反着来的。
《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但是,这没有影响《资治通鉴》成为历史大浪淘沙后的经典。它成为经典的原因,有一点或许是——不迎合。
它不迎合人偏爱浅层阅读的本性,不会为了方便接受,降低思维层次,缩小信息密度,减少历史纵深,它有自己孤傲的坚持。
今天的人,也敢这样吗?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维也变成了热度思维,追着热点,抢着风口。我们还有没有勇气去主动选择寂寞,去坚持做一些逆着众人的习惯来、短时间未必会收获追随的事?
对一件事,我们总会问:“它有多大价值?”或许,一件事的价值,并不来源于热闹的簇拥,而是寂寞的坚持。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谥文正。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彩蛋时刻
在文末评论,获得点赞数最高的网友,将喜提《光明日报》2019年全年订阅卡一张!
快来评论吧,小编帮你上墙
请上一期获奖的网友 @风华是一指流砂 在后台留言,以便我们将订报编码私信给您。同时,也热烈欢迎更多垂涎奖品的网友积极地参与进来哦!
作者: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