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与民生平衡之道——多地拆除快递柜引发争议调解思考
多地拆除快递柜引发争议
按下取件码,从密集如蜂房的小柜里取出我们网购的商品,对现代人而言,这已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便利或将在不久后成为奢望。近期,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城管部门陆续出动执法队伍,拆除了不少占道经营的快递柜,这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不满情绪。
背后的原因,是各地陆续出台的新城市管理条例对占道经营设施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无论是社区里的便利店、街头的小摊贩,还是遍布城市角落的快递柜,只要占用了城市道路,都将面临被拆除、重新申请许可的风险。
快递柜作为新物流模式的重要一环,占道情况更为普遍。其中,丰巢智能快递柜无疑是拆除的重灾区。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丰巢在全国有超过125万个快递柜,遍布小区、校园、写字楼等场景。此次一旦被全面拆除,必将对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带来巨大冲击。
新规对占道经营设施的管控
新规之所以对占道经营设施严厉整治,主要原因还是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加上人口基数庞大,城市管理压力与日俱增。为确保市容整洁、道路通畅、消防安全,各地新修订的城市管理条例无一例外对于占道经营设施的处置做出了明确规定。
以北京为例,新修订的《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占用城市道路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经核准取得相应资质,并缴纳有关费用。占用城市道路从事经营活动,未经核准或者虽经核准,但违反核准时的规定和要求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拆除。"
对于丰巢等快递柜而言,要想继续存留城市道路,就必须重新取得所在街道办事处颁发的占道经营许可,并缴纳相应的许可费用。一旦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审批,将无法幸免被拆除的命运。
消费者体验受损
随着新规执法的持续推进,消费者收件体验已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量快递柜被拆除后,小区附近曾经最便捷的取件点也不复存在。消费者只能选择去较远的地点取件,或由快递员再次送货上门。
对此,消费者反响强烈。不少网友表示,快递柜的存在是现代物流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升了收派件效率的同时,也为用户营造了极佳的便利体验。快递柜被拆除后,收件环节被迫拉长耗时,这无疑是对用户权益的直接伤害。
除去用户体验外,收件成本是消费者同样关注的焦点。为符合新规,电商企业将不得不通过上调相关费用来承担场地审批和许可费用。这些额外开销将难以避免地转嫁给最终用户,进而加重消费者的物流负担。
实际上,早在3月20日,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就率先宣布上调部分地区的同城配送费。这种被动加价已经成为事实,对于经济账户日渐紧绷的普通家庭无疑徒增了不小的开支压力。
电商企业应对
针对新规对其主要配送设施的冲击,电商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方案。除了不得不涨价转嫁成本之外,寻求新的场景化配送模式也是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分析,以前的快递柜更多处于半开放半私有的状态,缺乏规范和成本约束,这确实与新规的城市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冲突。未来电商平台可能需要在小区物业、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的协调下,在场地审批和物理布局上进行全新设计和规划。
同时,优化车型和配送模式势在必行。部分地区已可看到,电商企业开始尝试采用纯电动微型货车替代货车,在提高精细化配送效率的同时,也缩短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距距离,为取件提供便利。
业内资深从业者也提出了构建智能微型站点网络的思路。这一模式旨在依托街边店、便利店等商户的闲置空间,安置智能快递柜,形成离居民区更近的微型配送网络。与此同时,电商平台还需重视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末端网络建设,让全国人民都能平等享有高效快捷的快递服务。
规范与民生平衡
当前,新规对于快递末端网络设施的冲击已是板上钉钉。作为规范城市管理秩序的必要手段,其合理合法性并不令人质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此事牵扯到的民生诉求,更不能固守于规矩主义,采取简单的"一拆了之"的做法。
城市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民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市环境与秩序事关千家万户。作为发展中大国,缺乏系统规划、粗放式扩张所带来的"城市病"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改善方向。健全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对街面店招店牌、路边停车、环境卫生等事无巨细加以规范,都有助于恢复城市原有的整洁有序。
但同时,管理者也需秉持民生为本的理念,不能过于固步自封,只顾制度规范而漠视实际民生需求。对于快递柜这一民生利器,不应采取"一拆了之"的简单做法,而是要与企业、公众多方协商,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可以考虑在现有路权范围内,为快递柜设置合规的占道模式。民众反映强烈的小区里,也可酌情保留一定数量的快递柜或临时存放点。企业方面,电商平台需在街道办等单位的协调下,付费申请新的场地资源,构建规范有序、经营合法的新一代末端网络。
在农村地区,可充分利用空置校舍、村委会等闲置资源,开放给电商企业依托建设末端站点。除了缓解城市的收派件压力,也有利于催生农村物流这一契合共同富裕理念的新业态。
总的来说,当前的矛盾症结在于供需双方对于末端网络设施实体的价值认知存在差异。管理者过于看重路权法治,而忽视了民生便利;企业和公众则习惯于这种半私有半公共便利设施的存在。因此,各方需要相向而行,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支付适当费用、设计合规方案等途径,来重新定义城市末端配送网络的合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