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亲切会见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在他身边还站着周扬、刘大年、周子同几人,冯友兰对这张照片一直小心珍藏,并专为此相写下了一副对联在学术界流传颇广的对联:
拱手感关怀,三人并列文、史、哲。
集会明任务,一笔齐扫帝、反、修。
对于这篇对联,它表达了冯友兰对*亲切关怀的感激与怀念,也点明了照片上与会者的各自身份,当时刘大年是文学史专家,周予同是史学家,而冯友兰自己则是哲学家。
文、史哲并列,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关心。
图丨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冯友兰把*主席对自己的关怀,视为浩荡的春风;把中国共产党比作天上的日月,这也说明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的崇拜与敬仰。
从此以后,*和冯友兰再也没有直接见面的机会,但他们二人始终还保持着书信来往,进行精神交流。
*也对不少知名学者采取了保护措施,把他们解放出来,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冯友兰也是其中一名得到了*特殊关心的人。
图丨*的笑容
在一次特别会议上,*专门谈到了冯友兰,他亲自指出:“对他这样的学者不要做得太过分,要给出路,不给出路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
之后又进一步强调,要允许冯友兰、谈家祯这样的学者著书研究。
*的关怀,使冯友兰得以避开那段特殊时期的风雨冲袭,又回到了平静的书桌前。
1976年9月9日,*与世长辞,出于对领袖的缅怀,对*所给予的关怀和友情的深切怀念,冯友兰在悲痛中写了一首挽诗:
神州悲痛极,亿兆失尊亲。一手振华夏,百年扶昆仑。
不忘春风教,长怀化雨恩。犹有鸿文在,灿烂照征尘。
图丨*逝世
*主席逝世的时候,冯友兰已是81岁的老人了。
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明媚宜人的春天里,冯友兰在北京大学三松堂书斋中,他以病弱之躯,继续进行着当年*一再关心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时间走到了1989年,从1949年给*写信,表示自己准备写书开始,冯友兰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
终于在他逝世之前完成了这一长达140多万字、6卷本的著作,实现了建国伊始他向*许下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