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知乎最初连续包月9元的定价,微信读书19元/连续包月的价位虽不算高,性价比却不同。知乎走短篇网文,轻松狗血娱乐向,5分钟就读完一篇,很快就“值回票价”。
而微信读书以出版读物为主,即便对于这拨最对调性的用户来说,阅读也需要自律,很多人一年到头也读不完几本,更别说买季度/年度会员了,本质上是用户对自己的产品使用率信心不大,毕竟谁都买过吃灰的跑步机或是瑜伽垫。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用户一心想白嫖,这是微信读书需要漫长时间去扭转的思维。
三、微信读书到底该“抄”谁的作业?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微信读书赚钱吗?
有人算过一笔账,根据微信读书的勋章系统推算,约有超200万用户阅读时长在100天以上,假如将这批人视作购买“付费会员卡”的潜在用户,按169元/年计算,微信读书年付费收入约在3.38亿,扣除出版社70%的分成,平台净收入仅有1亿。
问题是,这200万用户还不一定会购买付费年卡。他们可以通过“体验卡兑换”、“福利场答题”、“参加阅读挑战赛7/14/20/30/365天”这几种方式来获取付费卡,所以微信读书的年收可能还达不到上面那个数。
这里头最妙的设计是“福利场答题”,1元一场,可兑换“3-5日付费卡”,每日3场,答错想复活要再充1元,每一场平均都有上百人参加。显示已有15.5万人曾参加,也最多能创收几十万,目的肯定也不是赚钱,而是增强用户粘性。
假如要尽快创收,就不应该给用户留这么多条“作弊通道”,应该全部堵死,以它的目前“无代餐”的内容品质,周一付费年卡最低价148元不怕真的没人买,毕竟找书看书还是很便捷的。
大多数人好不容易挤出时间看书,还要翻山越岭寻找Zlibrary那变幻莫测的入口,经不起这折腾。
很明显,微信读书并不赚钱,似乎当前目的也不是尽快赚钱?它究竟该往哪里走呢?
假如给微信读书支招,有人可能会说:丰富下会员服务体系呗,再引入专业领读人构建阅读KOL生态,绝对可以搞起。
但是,会员服务升级的作用有限,应该没有长视频平台来得立竿见影;另外,现有的社区环境是否适合扶持KOL,微信读书的用户群体本身就偏精英,对KOL的迷信并不高,倾向自己阅读,或是透过划线句“窥探”别人的阅读想法,所以它一开始构想的“社交+阅读”的社区属性,其实目前在平台上,是肉眼可见比较稀薄的。
倒是可以试试强化作者专栏,例如互联网二次出道的“潦草小狗”余华老师等作者,可以开通作者专栏、读者留言区,偶尔冒个泡互动,让APP拥有一个核心聚焦力,正如网文平台读者与创作者的关系。
再结合现有的榜单+主题书单,朝“荐书—卖书”这个方向去走,也就是小红书的“选品—交易”模式,形成一条属于“书”的上下游连贯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