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越剧艺术电影。该片导演桑弧、黄沙充分利用“梁祝”故事的“原初性”和“传奇性”,赋予了影片浓厚的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感染力;影片还用实景和绘景相间,在保留了越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利用电影的空间表现力打破了传统戏曲舞台片单纯“纪录”的羁绊。
上世纪50年代,该片被周总理带到欧洲放映,卓别林看不懂,周总理就对他说,这部戏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句话让卓别林一下子恍然大悟,也让越剧从戏曲小舞台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更启发了导演谢晋创作讲述越剧艺人人生际遇的代表作《舞台姐妹》(1964)。
此外,还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1955)、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主演的豫剧电影《花木兰》(1956)、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1956)以及粤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1962)等戏曲电影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
进一步说,没有中国戏曲,就没有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1987)、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1993)《梅兰芳》(2008)、吴天明导演的《变脸》(1995)等一系列经典。可以这么说,中国电影和传统戏曲之间保持着一种“互文”“共生”的关系,而中国电影也一直是在“影戏说”的观照下进行创作的,这一学说也是属于我国的本土电影理论——把电影视为“戏”,电影首先是要讲述故事,表现冲突,从而达到某种教化的目的,而“影”则是用来表达“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