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所谓嫡子女,是由正妻所生的儿女,庶子女则是由妾所生的儿女。正妻拥有后院的治家权,包括生活用品的分配。如果没有制度规矩的制约,从人性上来说,母亲通常都会更偏向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厚此薄彼就会成为常态。
厚此薄彼所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被区别对待的嫡庶兄弟由此产生嫌隙,明争暗斗,也就不能指望“家和万事兴”了。不但如此,嫡庶矛盾还会因各自社会关系的不同而漫延到家族之外,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明史·杨涟传》中说:“今海内清晏,内无嫡庶之嫌。”海内清晏的意思是国泰民安,人们都安居乐业,没有什么矛盾。这其中就包括“无嫡庶之嫌”,嫡庶之间没有嫌隙。
有人说,虽然有规矩制度的制约,但也架不住当娘的会拿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孩子啊。比如黛玉的母亲贾敏出嫁,老祖宗规定“满破着花上一万银”,贾母那么有钱,私下补几千几万完全做得到。
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但古人也有办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娶妻娶贤”。
除了制度规定,还有主观自觉。一个贤妻,不会无视制度做出厚此薄彼的事,否则会被千夫所指,也就当不得一个“贤”字了。如果要补贴,那就嫡庶都补贴。如果只有嫡没有庶,那也不能让补贴平于甚至多于制度所规定的限额,否则就是践踏祖宗的制度了。
贾母是不是贤妻?答案是肯定的。她能在这么大的家族从重孙媳妇走到太奶奶、老封君的位置,其言行一定是让人无可诟病的。
不但贾母是贤妻,王夫人也是。她这个主母,不但视庶女探春如己出,还能让赵姨娘给出“分明太太是好太太”的评价,可见从无厚此薄彼之举。
王夫人在维护宝玉和贾环兄弟和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金钏撺掇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是引发宝玉和贾环兄弟不和的行为。王夫人本来“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这次一反常态,不但“照金钏儿脸上就打着了个嘴巴子”,而且即时把金钏撵了出去。如此反常,实在是金钏这种行为的性质太恶劣了。
还比如贾环烫伤了宝玉,王夫人封锁消息,不让贾母知道,目的就是息事宁人,不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一旦事情闹大了,贾环受到了惩罚,他会更加妒恨宝玉,兄弟关系就会变得恶劣。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贤妻,必定不会厚此薄彼,只会坚决维持嫡庶平等、家族和睦。
还有人说,贾母这么溺爱宝玉,怎么就不会偏疼贾敏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好好读原著。贾母溺爱宝玉,不是因为宝玉是嫡孙,而是因为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因此贾母“爱如珍宝”。(这里可以看出贾母的一种心理,我将另文分析。)
嫡庶之别,主要体现在继承权上。说到这里,一定有人问:既然嫡庶平等,何必分嫡庶?
没错,既然要分嫡庶,那就一定有所分别。这个分别就是继承权的不同。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权力和财富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阶层里。底层人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制度的制约。
这个制度就包括了婚配上的门当户对以及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
婚配上的门当户对,制约了靠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投机者,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则避免了财富和权力的下沉。
赵姨娘施魔法想要害死宝玉和王熙凤,其目的就是“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
那是个兄弟不分家的时代,财产由当家人继承,并有责任照顾全部家人。所以,不能当家的兄弟们就只能享受到生活用品及生活费的分配。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贾环当了家,继承了财产,会出现什么情况?书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姨娘不但想害死宝玉,还想害死王熙凤,因为她认为“这一分家私要不教她(王熙凤)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
这就是以己度人了。以赵姨娘的风格,如果贾环当了家,她就可以做贾环的主,把家产都搬到娘家去。于是,就会出现一种严重后果:荣国府这些属于上层社会的财富,最后都属于身为奴才的赵家了。
如果社会允许这么做,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成为常态,整个社会的财富都下沉了。
所以,必须用制度制约继承权的归属,这就是要区分嫡庶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个继承权,不仅指财富,也指权力,因为权力更不能下沉。所以,皇家选太子,官爵选继承人,都是从嫡子中选。实在无嫡子可选,也要把庶子过到嫡母名下,依然以嫡子的名义继承。
这就是《红楼梦》中告诉我们的嫡庶常识:除了在继承权上有所区别,其它方面都是平等的。包括庶女出嫁,王熙凤说:“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说明只有轻狂人才会在乎是否嫡女,正常情况下,“庶出一样”,因为庶女也是由嫡母教育出来的,具备和嫡女同样的教养。另外,嫡母的社会关系,同样作用于庶女,所以探春只认王子腾为舅舅。
综上,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些嫡庶之分,只宜当成娱乐来看,当不得真。至少,《红楼梦》中给出的现象是嫡庶平等,并不区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