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概括的方法总结,总结概括的几种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3 16:53:57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一严监生。

他病入膏肓,却还舍不得断气,只因为灯盏里燃了两根灯草。

我们先看这一段原文: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时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人,桌子上点了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岔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了灯盏里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了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没了气儿。

如果单凭词语去堆砌,说某人如何小气,恐怕很难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但吴敬梓在这段文字里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已经这样了,还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举着两个指头。”听了两个侄子和奶妈的话,因为没有摸透他的心意,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把严监生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有时候你用很多语言也没能表达清楚,但如果运用细节描写,可能只需要寥寥几笔,就可以把一个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这样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更加深刻。”

写作的差别恰恰就体现在这里。

细节概括的方法总结,总结概括的几种方法(1)

平时阅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文章语言、结构、主题都没有问题,但就是缺乏冲击力,很难打动人。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缺乏细节。不充实,不饱满,不生动。

什么是细节?

百度这样解释:细节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

给文章提供趣味性的是细节而不是情节。

举个例子。我们看这一句话:爸爸打了我。

这句话没有细节描写内容,平淡无味,你读了是不是无动于衷?

作家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一段爸爸打我的描写: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脚,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前后做一下对比,有没有细节描写,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是回乡有感 ,普通人可能就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但鲁迅先生就能写出《故乡》那样让人震撼的文字。

一方面有写作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写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如何把平凡讲的不平凡,这非常考验一些写作者的水平。

乔叶的名篇《最慢是活着》中,父亲去世后,她描写奶奶的状态:“至今我仍然想象不出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只知道她一天天的老下去。不,不是一天天,而是半天半天的老下去。每当我早上去上班,中午回来的时候就觉得她比早上要老一些,而当我黄昏归来,又觉得她比中午时分更老。

本来就不爱笑的她更不笑了。她的性情比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串门聊天,也不允许街坊邻居们在我家久坐,但凡有客她都是一副木木的样子,说不上冷淡,但绝对谈不上欢迎,于是客人们就很快讪讪地走了”。

一个老年丧子的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件很悲伤的事,她的内心当然是悲痛的,但她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死去活来,只是迅速的老下去,只是不再在人前欢声笑语,只是变得沉默木讷。

这些细节描写,显然比写她哭天抢地的哭更有力量,把一种更彻骨的痛,深深的刻在读者的心里。

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描写,仅仅一句:“奶奶很悲痛,人一下子就老了”,就不能达到这种震撼心灵的效果了。

对人物肖像、语言、心理、行动及环境等做具体的细微的描写,用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复杂性格,烘托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之中,表现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的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个段落里先是写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让读者有个基本的印象。

然后描写他过铁道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最后是作者的感受,这里没有“难过”或者“感动”这样的词,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显示了两个人都不善言辞,也不太愿意去表达的隐忍。

这段文字一共143个字 ,却写出了深深的父子情。

这个画面被定格,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成为经典。

细节概括的方法总结,总结概括的几种方法(2)

何永康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文章的亮点和得分点。”

细节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神态,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烘托渲染环境气氛。表达真情感。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比如你写一位姑娘的美,可以有许多形容词:明眸皓齿、肤如凝脂、闭花羞月等等这些词都很美,但这种美是虚无的、笼统的。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样写:"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看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儿没事儿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通篇没有一个字说小芹美,但没有一个字写小芹的美,但一个年轻美丽、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姑娘不美,小伙子们能走到哪儿追到哪儿吗?

许多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是闲笔或者是多余的话,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 ,它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

通过细节,也能够把一个事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里作者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对珍珠鸟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同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珍珠鸟的整体特点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显然是对珍珠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观察,这才会将珍珠鸟如此可爱的一面勾勒出来,无论是珍珠鸟的小,还是珍珠鸟的形态,都写得活灵活现。

一篇文章,“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没有文章内容。

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脱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花团锦簇,天马行空,仔细一读却是一个空壳,牛头不对马嘴毫无真切之感呢?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令人信服的细节。

要注意的是,细节不是啰嗦,不是说废话。所谓细节描写,是将事物的显要特征叙述出来。

如:

他捂住胸口,感觉有点喘不过来气,有种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感觉,他抬起头,看向前方,那五彩斑斓的街道,个个色色的行人,仿佛都在一瞬间失去了色彩,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种细节写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直接一句“他感到很悲哀”就可以了。

另外,写细节也不要面面俱到。

我们注重细节描写,并不是要大家事无巨细拉拉杂杂,把和主题无关的旁枝末节都详细的写出来,那样就适得其反。

写细节要有选择,有目的的写细节。需要挑选那些能够烘托主题的,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来写。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主题服务。

细节概括的方法总结,总结概括的几种方法(3)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呢?

1.亲身感受生活,获取直接经验;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细节之中。我们的生活就是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小事情,小情节,小情绪,小动作组成的。

要训练你的眼睛,目光明锐。细节不会停留在某个地方,等你去发现。生活中很多细节往往是一闪而逝的,如果你的目光不敏锐,可能就会把重要的细节给忽略掉了。

2.多阅读多揣摩获取间接经验。

好的作品一定是注重细节描写的,所以要经常去看大师是如何处理细节的。

描写通常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场景。这些描写在文章中并不是孤立的,他们往往相辅相成,从各自的角度对文章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细致的描写。

我们多留意揣摩他们细节的写法。

3.训练自己想象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写作并不全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联想,想象,想象延伸,想象力转化为文字的技巧,才叫创作。

有人问:不是事实,写不出来怎么办?

亲,写文章就是编。以事实为依据也好。没有事实你虚构也好,都是通过技巧加工,让文章生动起来。

不要被写的是不是事实牵绊住了。

情真意切,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真实的真,而是真心的真。

就是看起来像是真的。

合理想象,用细节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阅读中读者不知不觉就陷了进去,好像那些事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一样。

能够做到这点,你可以卖文为生了!

细节概括的方法总结,总结概括的几种方法(4)

下面在安利几个细节描写的技巧:

1.巧妙运用修辞。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比如:朱自清《春》中春雨的描写:

看,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变换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虑。

比如,写母亲。 可以从母亲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还可以变换角度,从孩子“我”的角度来写。

3.逐步细化细节,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我们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段话:

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是少年闰土捕鸟的场景,将“捕鸟”这个动词细分为扫 、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作,捕鸟的过程生动而富有层次。

4.步步追问法。

也叫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如头发。谁的头发?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是金色头发还是黑头发?长而顺还是自然卷?蓬软松散还是柔美光滑?

5.画面感

描述一件事,尽量用动作、声音客观去表达,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先选取一个炒菜的细节描述:当菜放入锅中,随着"嗞"的一声,油点跳了出来,我立刻丢下锅铲跳开去。

放到锅中的菜叶开始卷曲,原来大片的菜叶收缩起来,青绿的颜色在逐渐加深……

平时在生活中多多观察,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就能不假思索写出来。

6.从小处着手。

人物神态描写,着眼于某一细小的特点,这样才能鲜明地展现人物的形象。

比如魏魏在《我的老师》描写老师的外貌,只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就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表现沦为乞丐后精神麻木的祥林嫂的神态这样写道:“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真是绝妙之笔。

7. 尽量少用成语。

成语多精彩,长长的内涵几个字就概括了。

但是,文章过多使用成语,文章的细节就没有了。

比如写风和日丽,直接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扬起了圈圈的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细长的柳条,我张开双臂,任风拂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老老实实把自己所思所想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反而更具体形象。

虽然我们对细节的了解很多了,但是要写好细节,还需要不断去摸索。生活中你要做一个心思细腻的人,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