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走极端的案例已不止一起了,为人母那样的词我甚至不敢也不愿提及,失去孩子的父母那样的痛彻心扉,绝不是一句“感同身受”可以糊弄过去的。
从大连理工这个孩子写下的遗书,那么幽默诙谐,谁想象得到这样一个天子骄子会走上绝路?我们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给予的是他需要的吗?关于教育,历来是见仁见智,且话题宽泛,社会的环境、家长的责任、老师的职责,人人都能说道说道。本文仅就师职提点粗浅看法。
看看大家的微信朋友圈,“陪小神兽作业到十一点,我原来读书都没这么用功”、“小学五年级的题目我就辅导不了啦,我原来读了个伪大学”、“改孩子的作业到十点,看来二胎更不能要啦”, 这类的微信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还有些“不便”在朋友圈发的,家长们私下里交流:“英语班报了没有,我是辅导不了,只好报了”“我们的英语还好,就是怕不去老师的补习班老师有看法”“我也想报,就是还有数学、语文这些班,孩子没这么多时间”,也有公开开怼的,网上不就有“我天天改作业,我教得了孩子送孩子来学校干什么”的视频?
这些信息透露了什么?老师、家长关注的是学习,而且是课业的学习,而且家长承担了一部分课业的教育。至于孩子们在想什么?很少提及,开过家长会的都知道,老师强调的还是学习,即使单独把你留下来或你请求单独和老师交谈,内容还是绕不过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关注中一路长大。注意,是长大,不是成长。我们的孩子是否经历过校园暴力,曾经怎样的彷徨无助?是否受到过因成绩、因家庭、因容貌带来的歧视,他们又是怎样在黑暗中自我消化?是否接到来自异性的小纸条而不知所措?更有看了一些书、电影或网络上的信息不知道与谁探讨?然后进入大学了,我们却希望他们所有的道理全部无师自通,能够抵御、消化、承受一切的生命之重。
老师的职责是什么?我们中学学过的韩愈名篇《师说》,开宗明义就阐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常说的话是教书育人,但学校和教师们围绕着升学率而不断地压重课业,育人似乎放在一边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生投身到了校园,教师不为学生解惑,同样会“终不解”。不解,那只有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摸索的结果有的看到了光明,有的瞧见了微光,有的始终大惑不解,有的痛苦地走上了不归路。
所以,身为教师,是不是每年都重温下韩愈的《师说》,把自己解惑的职责业发展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