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便陷入与藩镇的长期缠斗中。淮西(今河南省东南部)节度使李希烈公开叛唐,几代相传至吴元济割据一方,诸叛将占据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传三姓四将”长达五十余年。叛军实力雄厚,占地千里,对唐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唐宪宗几度派兵征伐,“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唐王朝为彻底消除心腹之患,震慑其余藩镇割据势力,特派宰相裴度出任平定淮西主帅,率大军征讨。
正在陪太子读书的韩老师接到裴度聘书,欣然出任行军司马,随裴度大军*向淮西。
裴度深谙心理学,他敏锐观察到吴元济已是困兽犹斗,但朝廷诸将人心不齐,既怕孤军深入陷入困境又恐怕他人建功立业。于是他自告奋勇出任督军,且算定“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抵达前线后,他又奏请朝廷废除对军事一窍不通却随时指手画脚的宦官监军,使诸将如同卸去镣铐,得以大显身手,屡建战功。
名将李愬更是创造“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军事奇迹,以“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奇袭蔡州,擒获吴元济,为平定淮西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李愬雪夜入蔡州”为长达五年的平叛之战画上圆满句号,收复被割据五十余年的重镇蔡州,起到大唐王朝定海神针作用。朝廷平定淮西这招敲山震虎,震慑得各地藩镇胆战心惊,纷纷上表愿意归顺。唐王朝一鼓作气收复天下十二州,终结藩镇割据局面,重新恢复统一。
(四)一碑二文战后论功行赏,督军裴度进爵晋国公,韩老师升任刑部侍郎,李愬官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虽有随军记者郑澥实录《凉国公平蔡录》,但唐宪宗不满足于具体战役过程,他要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及表彰有功之臣,钦点韩老师撰写《平淮西奉敕撰》,并在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刻石立碑。韩老师斟词酌句,绞尽脑汁,历时七十日,方写出一千余字的《平淮西碑》。
碑文中,韩老师将首功归功于皇帝的英明神武,继而大力称颂具体执行人裴度,最后一碗水端平罗列有功之臣姓名,对“李愬雪夜入蔡州”一事则轻描淡写。李愬并非贪功之人,打下蔡州迎接裴度进城时,他很有礼貌地拜谒道旁,诚恳进言:“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
李愬虽居功不自傲,但不代表内心没有想法。韩老师的《平淮西碑》面世后,因“其辞多叙裴度事”,选择性忽略李愬的功劳,使“愬不平之。”李愬顾全大局忍气吞声,妻子魏国夫人却咽不下这口气。她凭借唐德宗外孙女身份“出入禁中”,向唐宪宗当面“诉碑辞不实。”唐宪宗将信将疑,不置可否。
恰在此时,李愬部将石忠孝率部推倒《平淮西碑》,将官司打到唐宪宗面前。唐宪宗审讯清楚,钦定韩老师出于个人私心盲目吹捧恩人裴度,未能实事求是记述第一功臣李愬之功,于是诏令磨去韩老师执笔的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于是,《平淮西碑》成为史上罕见的一碑二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老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韩老师作为青史垂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历史地位与文学造诣毋庸置疑。但是,以上这些事儿,韩老师干得是不是有些不光彩?为一己之私罔顾事实,刻意混淆是非,是否私德有亏?是否有辱斯文?
虽说人无完人,但是,作为老师,最简单的人格示范必须做到,最基本的是非观念应该具备,最起码的做人底线定要坚守!否则,何以为人师表?!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