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瑜
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根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所有制问题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是重要的经营主体,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1亿户,调动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对于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动能至关重要。
公有制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有企业,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关键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国企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创造了“56789”的重要贡献。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当前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融资难、税费重,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已向民企开放的市场领域仍存在隐性门槛和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关键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帮助企业纾困,提振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要强化针对民企的金融支持举措,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公平市场环境,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依法合规的民营企业能心无旁骛搞经营。
锚定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体两面、互为支撑的关系。当前我国市场潜力巨大,但市场制度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等短板依然存在。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归根结底在于用好市场机制。
一是健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用以保障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公平竞争、市场准入和社会信用制度等,其中首要的是产权制度。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为保护私人财产权益,激励经营主体的投资意愿和创造力,必须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各类有形物权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等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
二是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传递生产与消费两头的信号,当某种商品涨价,该商品供不应求,反之则是供过于求;而当某种商品涨价,必然会刺激供给、抑制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又能调节市场供求,即价格引导资源配置。从这个角度而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所在。在非公共产品领域,只要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价格就能真实反映供求,并推动资源要素自动配置到市场最需要的产品生产和消费上,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三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价格机制要发挥作用,前提是生产要素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如果要素市场被固化,价格也就无法引导资源配置。因此必须开放要素市场,打破市场、行业、区域壁垒,促进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区域间流动。健全劳动力市场,通过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破除制约劳动者自由流动的障碍。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城镇、城乡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并与其他要素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有为善为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场并非万能,市场失灵给政府校正市场提供了空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为政府有为且善为,关键在健全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合理把握调控的时度效,用好各种政策工具。
首先,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发展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国家发展规划既体现宏观思维、战略谋划,又兼具指导性、可操作性,将宏大、抽象的国家发展目标转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把国家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指标、宏观调控政策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引领国家发展方向,而且明确发展的目标与重点,科学设置阶段性任务。国家规划应增强对年度计划、公共预算安排、金融资本运用、信贷资源配置、国土开发、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导和统筹,提升规划实施的推进、协调和执行能力。
其次,打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拳。作为调控经济的两大主要手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重在调节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政策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重在调节经济总量,抑制经济过热,政策时滞较长。基于二者的功能差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协调联动,才能更好实现政策效应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证了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又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最后,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机制。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国家治理经济的政策工具还包括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区域政策、环保政策等,这些政策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应强化系统观念,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防止相互掣肘。(桑瑜)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