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文明古国中,还没有采用过这种廉价材料和优良结构的船帆。
其次,由于有横向的加强材料,而且每根横条的间隔不大,因此对帆幕的强度要求不高。竹叶和其他植物叶子都可以编织成帆幕,不象其他国家那样,船帆一定要用强度比较高的织物来做。这种帆架结构还可以防止帆幕被撕裂,而且即使是帆幕上有许多破洞,也仍旧可以收到良好的受风效果。
再次,由于每条横竹上都有绳子系结,使整个船帆可以折叠。既能够整幅折叠,也可以作梯级性缩折,桅顶又有滑轮跟帆索结成一有机整体,因此升降快速方便,而且可以根据风力大小和航行需要来调整帆的张挂程度。就象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
“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洊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意思就是当调节得准确顺当又遇到顺风的时候,把帆挂到最顶端,船行就快得象奔马。但是如果风力不断增大;就要逐渐减少帆叶。风很猛的时候,只带一两叶就足够了。不像其他国家的船帆,要么全部张挂,要么全部收起,而且张、收都得靠人爬上桅杆去作业,既危险又费力。
正是这种优良的帆结构,使中国船舶的船体结构更加完善,航海性能更加优越。李约瑟评价说:“在人类利用风力来推进船舶的各项首要成就中,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确是名列前茅的。”
四、帆幕的构成材料上面所提到的帆中有“布颿”和“利篷”之分,这是由于帆的构成材料不同而出现的名称差异。
所谓“布”,在北宋以前并不是指现在用棉纱织成的布。当时,我国的棉花种植并不普遍,棉布是一种高贵的奢侈品,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才有少量的棉织物。民用织物一般都是麻织品。因此,布帆应该是指用麻布做的帆。当然,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在官船上的布帆也有用丝织品制作的。南宋以后,由于棉花种植日渐推广以及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渐成为船帆的制作材料。
在中国古代,帆幕一般是用竹叶、篾片、粽榈枝叶以及芦苇等天然植物原料编织的席篷。晋木华的《海赋》中有“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的句子,帆席就是用席做的帆。海船因为海中风浪大,要求帆幕具有比较高的韧性和强度,所以大都是用竹篾编造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风帆是用篾片编织的,每编成一块就要夹进一根带篷缰的篷挡竹做骨干,一块一块折叠起来,等待需要用的时候悬挂。”这说明直到明朝,用竹篾编成的船帆还在普遍使用。
尽管在我国史籍中有不少关于竹帆的记载,但是历史上的竹帆究竞是什么样子,却迟迟没有发现实物。近年来,在对古船的挖掘工作中,出土了竹帆的残片,才填补了实物方面的空白。1974年,在泉州湾后诸宋朝海船上,曾经发现有六角形的竹编。1982年,在泉州法石的宋朝海船上,又发现了较大面积的竹帆残存,为人们提供了宋朝竹帆的珍费实物样品。
这些竹帆残存物呈多幅折叠,大致是处在收帆所叠的状态,它的表面是六角形竹编,是用六条篾片编织的,篾片宽约零点五厘米,厚零点一厘米,编织细致工整。竹编中间夹铺竹叶,两边用直径两厘米的竹管封边加固。在竹帆上夹缠着麻织绳索,绳索分粗细两种,都由两股拧绞而成,非常结实。细绳是连结封边竹条跟竹编所用,粗绳每股中都夹有一条宽约零点三厘米、厚小于零点一厘米的藤皮或竹皮,用来增加强度,大概是用作帆索的。
竹帆实物的发现,既印证了史籍文字记载的正确性,又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显示了我们祖先利用自然界现成植物制造船帆的高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