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6 17:46:35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1)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2)

马建堂

国家统计局局长, 党组*.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此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 扩大社会民主, 加强文化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加惠及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现在到2020年全面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还有10年时间。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加快经济发展与产出率较低、消耗较大、污染较重、排放空间有限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断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是硬道理, 这一点绝不能动摇。但还必须看到, 我国的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容量有限, 人口红利开始减少, 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 因此那种传统的快速增长但不太好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经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归纳起来,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资源产出率低、物质资源消耗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偏低的资源产出效率必然导致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源产出率偏低, 主要表现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钢铁、淡水等资源消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8.9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 煤耗为5.6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1 倍; 石油消耗为1.2 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2000年到2006年7年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据基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与日本、德国等相比差距很大。2006年, 我国是日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8.9倍。2008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铁消耗为1.7吨/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倍, 分别为巴西、印度、俄罗斯水平的6.1 倍、2.7倍和2.1倍, 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当然这也可能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有关。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2000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淡水消耗为4615立方米/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 倍, 分别为巴西、俄罗斯淡水消耗水平的5.9倍和1.6倍。

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还表现在我国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2007 年, 我国石油、煤炭、电力消费量分别为36570 万吨、258641 万吨和32712亿千瓦小时, 分别为1990年的3.2倍、2.5倍和5.3倍。2006年, 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 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却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 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 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 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大致上说, 我们消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主要基础原材料, 创造了6% ~7%左右的GDP, 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

(二)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高排放、高污染。尽管我们的人均排放强度、累计排放量都低于世界水平, 但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从2000 年到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表可以看出, 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3吨/万美元, 世界平均水平是8吨/万美元, 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欧元区水平的7.6倍。当然, 这与我国能源结构有很大关系, 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生产消费占70%左右。

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氮排放量2.99吨二氧化碳当量/万美元,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 欧元区水平的6.5倍。

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还表现在大气、水环境等质量差, 酸雨问题严重,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过高等方面。2006年, 我国每立方米空气中颗粒物含量为73.0微克/立方米, 世界平均水平是每立方米50微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为欧元区水平的3.2倍。印度略低于我国水平, 俄罗斯和巴西则远低于我国水平。

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 七大水系总体质量为中度污染。从2008年我国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可以看出,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 严重污染而不能使用的劣V类水质比例达到20.8%。其中, 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劣V类水质比例分别达到20.5%、22.1%、32.5%、50.8%。海河的劣V类水质已经达到一半。

酸雨的发生频率比较高。2008年, 在环保部监测的477个城市(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 占52.8%; 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 占34.4%; 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 个, 占11.5%。重酸雨比例高。2008 年, 在环保部监测的477个城市(县) 中, 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占24.1%。其中, 重酸雨的城市占8.8%。

(三) 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依靠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增加产出, 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不够, 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优势。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 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规模巨大。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达2亿多, 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据统计, 我国13.28亿总人口中有7.5亿劳动力人口。在7.5亿劳动力中, 城镇就业劳动力3亿, 农村4.5亿。在农村的4.5亿劳动力中, 每年大约有1.5亿左右会转移到城镇打工, 其中大约有3至4千万已常住城镇。离土不离乡的, 在本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还有8至9千万, 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大约是2.4亿多。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有2亿左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低廉。据美国劳工部测算, 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0.8美元/小时, 德国为50美元/小时, 我国仅为德国、美国、日本、巴西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1.6% , 2.6%、3.3%和11.3%。

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发展经济学的著名理论———刘易斯理论,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 即农村劳动力太多, 劳动生产率很低, 在当地的边际产出是零, 甚至为负数, 但只要转移出来, 他的边际产出肯定比原来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若干年以后还有没有富余, 还有没有人口红利, 有的话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 制造业出口之所以发展得这样迅猛, 劳动力资源优势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但是,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必然导致大量使用劳动力, 劳动力密集投入又形成偏低的劳动生产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表中可以看出,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8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为5584美元/人, 仅为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的5.7%、7.2%、5.9%、24.6%。

(四) 规模经济和全球化影响, 形成产品大进大出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个显著特征是大进大出。我国在资源、劳动力密集投入基础上, 低水平扩张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形成产品大进大出, 外贸依存度(货物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明显偏高。这种产品大进大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特点就是从国际上获取我国紧缺的资源, 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加工形成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但也要看到, 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廉价资源、廉价环境和廉价劳动力过度地输出。我国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 如铁合金、电解镁等等, 出口的比重也很高。我国人均资源本来就少, 资源利用率又低,再输出一部分资源, 还通过产品加工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 这种状况必然不可持续。200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为3.6% , 2008 年为7.9% , 2009年为8.3% , 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货物贸易出口第一的国家。

在世界分工格局下, 产品大进大出使我国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2008 年, 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9.8% , 分别比美国、日本高35.4 个、28.3 个百分点。2009年, 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5.0%。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形成我国产品大进大出的重要原因。1982~2008年,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4.8% , 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981年6.0%上升为2008 年的41.1% , 近年来基本稳定在40% ~50%之间。对我国来讲, 加工贸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份额偏高, 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

(五) 消费率偏低, 对投资依赖过大

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五个显著特征是消费率明显偏低, 投资率偏高。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支出法GDP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最终消费, 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二是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不等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是存货变动;四是进出口。2008年, 我国消费率为48.6% , 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国家60%以上的消费率; 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 为43.5% , 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国家30%以下的投资率。

虽然大家认为投资多消费少, 也确实存在这种趋势, 但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 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仍然是消费。但30年平均下来,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3% , 投资的贡献率是36.7%。2001年以前, 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上高于投资贡献率, 2002年以来,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 或者与之持平。高于消费贡献率, 或者与之持平。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3)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