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用重典上一句是什么,治乱世用重典上一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03:19:53

文/东逸居士

在中国有一句老话“认罪受罚”,只要犯了罪,就得受处罚。中国历史上的刑罚分的十分细致,以至于有外国朋友了解了古代刑罚“凌迟”之后不仅惊呼“原来中国古代的刑罚是参考了中国菜,竟然都能把人做成一道菜了。”

虽说这话像是一句笑话,但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么个感觉。其实,刑罚很早就存在了。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明确“处罚罪人”内容。《尚书·舜典》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对罪犯的处罚力度就已经开始很强了。有记录说明,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乱世用重典上一句是什么,治乱世用重典上一句(1)


在大禹时期的夏代,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尚书·吕刑》把这五种刑称为“五虐”。这个“五刑”,是众多刑罚中最基础的,也就是说,后面一切奇葩的刑罚,都出自于这五种。

墨刑,也被称作黥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这个方式其实也是现代“纹身”的前身,但受墨刑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虽然说,墨刑是这“五刑”中最轻微的。但在古代追求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这种刑罚多少也是伤及皮肉的,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属于一种精神羞辱。

但凭借那时候的“技术”。墨刑不会像现代纹身一样,用专门的“针刺”。真正的方式是用刀凿钻扎,就像搞“石头雕刻”一样。《礼记·文王世子》篇注云,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样,“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所以,这么一来,有些受刑的人也会熬不住而死去。

乱世用重典上一句是什么,治乱世用重典上一句(2)


劓刑,就是割鼻子,这个刑罚被称为最“缺德”的刑罚。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鼻子是人呼吸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被割掉虽然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在古时候人最讲究“面相”,而面相中鼻子部分尤为重要,同时对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很大的摧残。因此,劓刑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一种羞辱之刑,伴犯罪者一生。

特别是在始皇统一时期,劓刑更是家常便饭。当时大太监赵高教胡亥熟悉狱讼之事,随意把人抓来割掉鼻子或斩首,作为嬴胡亥的实习。这个时期被处以劓刑的人不计其数。最后没鼻子的比有鼻子的还多,这件事被崔实些入了《政论》中。


乱世用重典上一句是什么,治乱世用重典上一句(3)


剕刑,也被称作刖刑,意思就是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还有一个说法是削去膝盖骨(膑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说法。在夏朝本称为“膑”,到了周朝称“刖”,秦称斩趾。

剕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因为没了脚,就属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当时农耕社会依靠脑力的工作不多,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难生存,受了这个刑罚,与“等死”无异了。也正是这样,所以被西周奴隶制社会所继承并沿用到春秋战国以后,直到汉文帝时期,把应断右脚的改为死刑,应断左脚的改为笞五百。

春秋时将人判处剕刑时,视所犯罪行的轻重,有的剕去一只脚,有的要剕去双脚。战国时,这个刑罚属于常见的。其中我们熟知的孙膑就是受这刑罚的名人。

乱世用重典上一句是什么,治乱世用重典上一句(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