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欧洲一个金融世家的后代在继承了庞大的家产之后,却因为服食过量的海洛因而去世,年仅23岁。这些被称为富裕病。这些富裕病的原因都是生活缺乏目标,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
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用传统文化的道理来生活,来教育孩子,能使自己的家业、家风、家道代代相传。才能避免“富不过三代”的恶性循环。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是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都很重视节俭、美德的培养。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曾颁布《圣谕十六条》,用以教导百姓。其中有一条就是“尚节俭以惜财用”。特别强调“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不仅要知道去生产、聚集财富,懂得开源,而且还要懂得节流。要懂得节省,在用度花销上不要过于奢侈浪费,这样财富才会“不可胜用也”,财富才会用也用不完。
《礼记》中讲“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要“示之以俭”。如果这个国家风气太过简朴,就要“示之以礼”要懂得礼仪。过分的节俭是不符合中道的,要符合“礼”的要求。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的时候,平时自己可以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招待外宾还是要符合“礼”的节度,这样才不失礼。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他说“礼”与其搞的太奢华,太铺张浪费,还不如节俭,宁愿节俭。孔子是提醒后人节俭才是礼的根本。再看现在,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比着穿名牌、坐高档轿车、住豪华别墅、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坐宝马香车。
古人说,“暴殄天物,则必遭天谴;好蠹民财,则必招民怨;纵欲败度,殃祸立至”。意思是如果人对于自然界所生产的这些物品、物产不是很节俭,而是过分地消耗,结果一定会有灾祸,必然遭到天谴,“殃祸立至”,这个殃祸马上就会来到。
明代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明代有一个人叫张牧之,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他的福分,其实都是祖宗给他积下的。但是他不知道节俭,过着奢华骄纵的生活,连王侯都比不上。他的婢女都穿着锦衣绣服,奴仆也穿着绫罗绸缎。妻妾们穿着用度更加奢华。奢华的程度达到拿着绫罗绸缎来缠脚,拿帛来作抹布,丝毫都不觉得可惜。
他们家有一个“聚景园”,春天牡丹花一开就用各种奇异的景观构成一个五亩大的棚子,用彩丝做绳,聚集了姬妾一百余人来歌舞饮酒,还取名为“百花同春会”,每唱一曲歌就赠给绢两匹。
有一位客人看了之后,劝他说:“过去寇莱公身为宰相,让歌姬陪酒,只赏给她绫一匹。有识之士就讥讽他过于奢侈,并且为他做了一首诗: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哪知织女机窗下,几度投梭始得成。”意思是说,有人唱一首歌就赠给她一束绫。被赠的这个人还觉得赠的太轻。谁知道这一匹绫是织女在织窗下拨动了多少次的梭子才把它织成。寇莱公听了这首诗很后悔。而明公您的爵位还不及寇公,用度不应该太过分。”
结果张牧之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说:“莱公是个穷酸汉,他哪里能和我相比。”到了冬天的时候,他就剪彩绸为花,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挂在树枝上,旧了之后就把它换下来,换成新的,每年的彩绸费用就不计其数。结果这样做没过几年,张牧之就死去了。而家里又被清算,他的妻妾穿破了的鞋,向人要一尺一寸的布丝,人家都不给他们。这都是暴殄天物,最后得到的灾殃,这都是现世报活生生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可惜现在人却不读圣贤书,不懂得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奢靡之风,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遏制领导干部的奢靡之风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
但是如何遏制富商们的奢靡之风?那就必须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读书明理,使他们自觉地过上一种节约用度的生活。要明白“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当代” 的道理。
“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是现代的税收。有所收入就要向国家缴税,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为财布施得财富,对国家的贡献越多,越不偷税*,自己的心地正大光明,过日子自然会特别的安稳。而财富也会越施越多,这是讲老百姓的孝道。
“此庶人之孝也”“庶”是众的意思,为天下众人也。这是讲一般百姓众人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