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15:53:17

1959年的6月25日,*重返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感动之余,连夜写下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后来,因为诗歌第一句中“咒”字的运用,还出现了一个“插曲”。

另外,这首诗有人说是属于刘邦《大风歌》的“回乡体”。显然,那是小看了这首诗。这首诗除了有《大风歌》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有《大风歌》不具备的民本思想和广阔的历史视野。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1)

通过这首《七律·到韶山》的创作、发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位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勇于求索的精神。

*一直都认为:诗歌和文章一样,写出来是应当反复修改的。不但自己要改,还要向同行请教后修改,因此,他经常把自己的诗拿给诗词专家,并谦虚地请求加以“笔削”。

同时,*自己也时常替别人修改诗歌。当然,这种修改不能违背创作的本意。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自诞生之后,打磨3年多才见刊的佳作。

一、《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白话翻译(仅供参考):

自从离开家乡后,经常梦到那个被诅咒的时代。三十二年前,就是在韶山冲,革命的红旗卷起了农奴手中的长戟,投向幕后黑手,无惧他那高悬的皮鞭。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2)

因为有太多的壮志豪情,才会有那么多的牺牲,才会有勇气改天换日,换一个新的人间。如今,让我们欢喜地看着农田里稻、菽迎风翻起千重浪。夕阳下,炊烟里,遍地都是真英雄!

首句中的“咒”字用得非常好,初稿完成时,“咒”字本为“哭”。但“哭逝川”表达的感情并不是那么强烈,故最后改成了“咒”字。这样一来,就和颔联、颈联中强烈的情绪表达有了呼应。

首句化用五代张沁《寄人》中的“别梦依依到谢家”,表达的是*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尽管三十二年来,因为革命,*一直没有回到韶山冲。

但是事实上他的人没回来,他的魂魄却通过梦境,时常回到这片土地上。并为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灾难,感到无比愤怒。因此,他要诅咒那个逝去的时代。

颔联和颈联,是在解释*为什么要诅咒这个时代。因为在那个年代,家乡的农民受到了压迫。革命的红旗卷起了漫天的风云,农奴们勇敢地站起来,将手中武器愤怒地掷向敌人。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3)

这里提到的“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手”,*后来解释说,指的是蒋介石,就是国民党蒋介石的黑暗统治,逼得大家不能不勇敢。

“为有牺牲多壮志”,就是说,因为我们心里有太多的壮志豪情,所以我们无惧牺牲。正是因为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才能改天换日,砸碎了那个黑暗的旧世界。

尾联中,稻、菽都是指传统的农作物,它们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借用风吹稻菽千层浪的场景描写,来暗示新时代的中国农奴翻了身,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最后用了一个非常传统诗意的画面说:在夕阳下的炊烟里,遍地都是英雄。这些英雄指的是谁呢?正是我们的农民!

全诗情绪饱满,爱憎分明。既表达了主席本身对革命的看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流血牺牲;又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劳动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肯定。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