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15:53:17

革命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衣锦还乡,而在于解放农奴,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就是这首诗明显高于汉高祖刘邦《大风歌》的地方。

其中尤以颈联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二句,当中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令人读之动容。同时,这两句诗也非常激励人心。

二、“咒”字到底是谁改的?

*认为诗词是需要反复修改的,他曾经说过:诗词是要改的,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写完了,就放一放,再看一看,再想一想,再改,因为诗词需要“推敲”

因此*写完诗歌以后,也会向郭沫若、董必武等人请教,看看别人有什么意见,但是他并不会将别人的意见全盘接收。

因为*有这个习惯,所以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社会上一直流传说这首《七律·到韶山》诗中的“咒”字,是一个叫梅白的人帮*改的,因此*称他为“半字师”。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5)

这个事情一直流传至今,被40多本书籍和大量的论文引用,当时许多人都深信不疑。因为这个“咒”字改动,可以说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但是后来有人研究后发现,这个叫梅白的人当时并没有陪在*的身边。1959年的6月陪着*去韶山的人,是当时湖北省委第一*王任重。

而这位梅白身为文人,好说假话,他在自述中提到的很多事情都和别人对不上。所以,从诗中“咒”字的运用,很明显是和梅白无关的。

之前我们谈到过,*曾经替陈毅元帅改过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面,*很谦虚地提到,自己对于律诗是尚未入门的水平。

所以,*在写好《七律·到韶山》之后并没有马上发表,而是到处请教,看有没有什么不足。等到他自己觉得可以发表的时候,才最终发表的。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6)

除了对首句的推敲,诗歌第三句中“红旗卷起农奴戟”,在初稿里是“红旗飘起农奴戟”。而诗的最后一句在初稿中本是“始使人民百万年”,后来又改了一个版本,叫“人物峥嵘胜昔年”。

结语

*的这首《七律·到韶山》,从1959年12月连夜写出初稿,到1963年人民文学刊出初版的时候,反复修改的时间长达三年多。

第一次刊载的时候,题目原来是“无题”,后来《红旗》杂志转发后才补上了现在的题目,可见主席对待自己作品的认真态度。

比起这首诗的第一句,人们其实更加喜爱的是这首诗的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颈联的前半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主席一家六口,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往事,让人热泪盈眶,后半句又让人莫名振奋,胸中升腾起万丈豪情。

喜看稻菽千层浪原文,枯木逢春亦是此间少年原文(7)

诗歌的最后一句“遍地英雄下夕烟”,改得尤其好。唐代诗人温庭筠有句云:“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后半句描写的是苏武在湖边牧羊,黄昏归去的场景。

*化用了后半句,不写打江山的那些英雄,转写为建设新中国的劳动人民喝彩,歌颂他们是“遍地英雄”。因为:创造历史的正是劳动人民。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