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湖南省农科院
1953年,
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
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青年袁隆平。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
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
水稻亩产会上千斤,
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可即便自己的结论与当时的权威相悖,
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
每天风吹日晒,
在几千、几万株稻穗里“寻他千百度”。
据记载,
仅1964年、1965年,
他们就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
并反复试验和积累,
最终发表了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
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此后,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也取得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公布了一份报告,
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的时候,
需要7亿吨粮食采购。
他对中国未来粮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预测,
并提出了“无人能养活中国人”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两系法种植的杂交稻比
三系法增产5%~10%。
这时,
袁隆平肯定地回答道:
“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