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扫楼,由上往下,边扫边净。
唐僧扫塔,由下往上,刚扫完的楼层,又弄脏了。
这样的扫塔方式,看似如猴子掰包谷,掰一个扔一个,白费工夫。
但佛家却认为,“当下净”,就是当下的立身之地,要干净。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当下,才能不受过去种种不顺的影响,不被未来种种假想所困惑。
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吃饭,睡觉,贯穿人一生的两件大事,除却肉体痛楚带来的影响,大多数人也只能在婴儿时期,才有经历过“该吃吃,该睡睡”的“当下净”。
要想成功,除了用功,更在于抛却杂念,做好当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过去已去,未来未来,人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只有用心做好每一个当下,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得到。
而很多人一心几用,这山望着那山高,才是真正的猴子掰包谷,掰一个扔一个,白费工夫。
回过头看到过去的楼层脏了,那并不是真的脏,只是相对于当下的“净”而言的“脏”。
不是说你过去做得不够好,而是说当你进步了,迈到了更高一层。
再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自然会发现以前的诸多不足,才能更有效的加以更正,以求继续进步。
一位企业家说过:如果你回头看到自己都是优点与荣耀,你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是在走下坡路。
人在低谷,犹是如此。
我们不断前行,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走出低谷,而道努力是否正确和值得,是需要常回头看一看的。
昨天比前天进步了一点,今天又比昨天进步了一点,不断审视和改进过去自己的不足,才能确定自己一直是在向上攀登,而不是往下沉沦。
曾国藩一生修行,他有一个习惯,写日记对自己进行反省,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第四天。
当后人翻看他的日记时,发现里面全是对自己的反思,责问。
责问自己为何要有时偷懒,为何做事时不能全心全力。
曾国藩年少时气盛,自被生活毒打几轮,抛入低谷后,他凭着大决心,大毅力重新攀爬起来。
虽则那时,他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普通人,但曾国藩仍然不满足,依然时时回头看,看自己的脏与不足,一直改正,一生攀登。
一个人,只有学会回头看,常审视,常反思,常更新,才能不断精进,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