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小亦 (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莫泊桑《项链》
《项链》这篇小说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读过了,国庆期间再次翻开书本,却读出了很多新的感悟。
该小说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作者莫泊桑有着“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称,他17岁时通过母亲介绍,拜作家福楼为师。
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写作生涯影响巨大,他严格要求莫泊桑执行写作三宝即“认真观察”“扎实基础”“精确用词”。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莫泊桑一生有三大喜好,写作、游艇、美女。写作伴随他生命的终止,他喜欢航海,喜欢女人,最终因为私生活放荡,43岁染上梅毒而死,故人虽已逝,而他的经典却永存人世。
莫泊桑这篇《项链》众说纷纭,而我也有自己的解读。
01到底是人性的虚荣还是令指他意?
小说的开头作者用“她”来描述,着墨不多,却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她出生在小职员家,命运使然却嫁给了一名小科员。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她感到痛苦。她看着家里的女佣人,便产生了无数的“假想”:假如自己在“宫殿”般的大宅里,享受着豪华带来的成就感和爱情带来的滋润,那是才是该有的惬意人生。
吃饭的时候,她又想像着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和美味佳肴,以及金碧辉煌的银器皿,四周围着佣人,她边吃边听情话。
可是她没有像样的衣饰,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且被人追求,作者在此处设下伏笔,伏笔处既推动情节,亦是映射人物特征。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但她从来不去想她。但这次,她为了参加宴会,向好友伏来士洁太太借了项链。
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风采,体验到了人生从未有过的“荣耀“,就像文中所说的,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所以她什么都不思虑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那是因为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多巴胺腺体大量分泌,使她快乐。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体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减少了恐惧的感觉,自然兴奋点就高。
学生时代初读感到女主人公的虚荣,也许你会觉得她的老公建议她去借朋友项链也是虚荣的表现,可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我们也渐渐见识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之后,我却觉得女主公夫妇并不虚荣。
我倒觉得虚荣心是一种生活方式 。换作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潜在“虚荣心”,男人大多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存款、车子,甚至外出带上老婆也会要求老婆穿得得体,而女人的追求也很多,比如自己的衣品、容颜、身材、老公的工作单位、家里房子的市值,以及孩子成绩等等,尤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生存,有些真正的爱慕虚荣者小则道德的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
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者皆有自尊心,若 自尊心扭曲后即为虚荣心。虚荣心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和心理状态。
虽说女主人公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爱慕物质,却没有因此而沉沦走向罪恶的深渊,她选择积极的勇敢的生活;项链丢失之后,她第一意识是想如何归还,从她的心理、外貌和生活来说,女主人公并不虚荣,反而是时代背影下的映射,这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一)从作者的写作背影来说,《项链》写于1884年,当时的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后建立了第三共和国,社会逐渐出现阶层的分化,不同的职业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从舞会说起,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舞会是很重要的社交场所,也是最能激起普通民众对奢华生活的幻想的事情。当时的舞会有明文的规定,如女性着装要露出肩膀和手臂、舞会邀请的男性数量要略多于女性,已婚的女性要比未婚的女性打扮得更华丽,女性不该拒绝跳舞的邀请等等。所以能够戴上一条漂亮的项链也是在为舞会增光。
(三)最后从马车说起,他俩在河沿上竟找着了一辆像是夜游病者一样的旧式轿车——这样的车子白天在巴黎如同感到自惭形秽,所以要到天黑以后才看得见它们。
以此类推,我都觉得作者是想借住女主人公的“虚荣”来映射资本主义的阶级固化和贫富等级的分化。然而,从这个故事中我却看到了贫贱夫妻的励志人生。
02 贫贱夫妻背后的励志故事
(一)玛蒂尔德没有“钻石意识”却有“契约精神”
玛蒂尔德在舞会结束后没有好好保管好项链,错在她,但是她却有“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项链丢失后,她就想着如何偿还,她辞退了女佣人,搬到了楼底,开始做一些原来不愿意做的粗重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心锚效应”是指人的内心某一心情与某一行为或表情产生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她每天都在辛苦的挣钱和小商贩讨价还价省下每一个铜元,每月都会收回好些借据,重新立几张新的去展缓日期,最后她却用了整整十年的辛苦来偿还债物。
正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说的,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我想,在玛蒂尔德心里,偿还债物就是她心中唯一的太阳,人只要心中有所牵挂,即使生活再多磨,也会咬牙坚持下去,达到心中所愿。
(二)丈夫的相濡以沫,风雨同共携手一生
在小说中,玛蒂尔德丈夫堪称完美先生,他会照顾妻子的心情,跟妻子讨论衣品。
为了能让妻子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他舍弃了自己的爱好把积攒下来的”巨款“给妻子买衣服,在参加舞会时会担心妻子冷,把自己衣服脱下来给妻子披,回家的路上发现项链丢了,立马外出寻找,当他知道项链很贵时,把唯一的资产全部拿出来,还到处借款买项链。
心理学上有个拆屋效应,拆屋效应的产生可能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不可改变的事实。
为了尽快偿还债务,他想到了各种对策,傍晚的时候还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时常到了深夜,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
在整个偿还债务过程中,他一点怨言也没有,而是默默地负担起责任,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家重拾希望。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像她丈夫一样,冷静思考,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即使妻子最后变成衰老的模样,她的丈夫亦是对她不离不弃,更见证了他的人品和对妻子不凡的爱,这样的丈夫才是所有女人心中最理想的伴侣。
反观,现在有多少家庭因为经济的问题出现争吵、隔阂,甚至面临更大的挑战,而这对贫贱夫妻的相濡以沫,风雨同共携手一生,正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应该学习的对象。
(三)自信和勇敢才是时代人格的最高魅力
就像书中所说的,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谁的生活中敢保证没有因为一些”小事“而悲伤,可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这对夫妻的正能量一面,她们自信的面对未来,更勇敢地挑战生活的磨难,生活总是会出其不易的给我们小意外,可是也因为这些小意外,让彼此的心贴得更紧,更让我们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困难。
玛蒂尔德说,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帐,我是结结实实满意的了。”
这件事情给她带来了十年的辛劳,她不仅勇敢地承认了一切,还承担了后果,那一份还清债务后的风淡云清,我想这是无数个白天黑夜换来的自信和底气。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幸跌入谷底,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已经在谷底了,那么不管你走哪条路,都是在向上走。
每个人的人生多少都会犯点错,也有跌入俗底的时候,那我们要怎么面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敞开双手拥抱困难,面对困难,要有自己的一份勇气和执着,所以我觉得唯有自信和勇敢才是这个时代人格深处最高的魅力。
三、写在最后
在小说的最后,伏来士洁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最后项链的归属和分配问题。
作者用小说的程式化,把戏剧的冲突推向高潮,震撼力十足。
程式化,指的就是中国戏剧的起承转合。喜剧的结尾是圆满,悲剧的结尾是缺憾,但在起的部分就要铺垫好,喜剧悲剧的方向是相反的。
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人驻足思索许久,甚至让人产生各种遐想。足见作者构思巧妙,文字能力超群。
人是脆弱地,也是被动的,总是受到命运是控制。一点极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但无论怎么样,都应该积极的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眼前的困难,我想这才是小说留下来关于人性的精髓之所在。
用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的话说,
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的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的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发掘。
初读,感觉是关于人性边界的故事,再读,却赋予时代的回响,衍生出新的思考,这些有价值的思考远高于故事本身。
经典作品,总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反复解读,才能从中探寻更深的立意。
参考资料:莫泊桑《项链》
关于《项链》的个人粗浅解读,你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孩,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在笔端的大千世界书写平凡中的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