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的失势,意味着他成为储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同时,也意味着胤䄉可能跟错了人。接下来,胤䄉会怎么做呢?
其实,从后来的事可以看出,胤禟和胤䄉都没有背叛胤禩,如此看来,胤䄉其实还是很讲义气的。只是“八爷党”的另一位成员、十四阿哥胤禵有自立门户的意思。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康熙帝生前,一共只有两次册封皇子的记录,第一次发生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封了两位郡王(老大、老三)和四位贝勒(老四、老五、老七、老八)。
如果说第一次册封皇子,完全是按照年龄顺序的话,那第二次册封皇子,则体现了皇子们之间的差距。根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四十八年)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恆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由于大阿哥胤褆被囚,二阿哥胤礽被复立,因此,三阿哥胤祉晋升为亲王。同时,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也从贝勒晋升为亲王。八阿哥胤禩并不在这一次封赏之中,这意味着,胤禩仍然延续第一次的封赏,仍为贝勒,和胤禟、胤裪、胤禵一样。
最特殊的是老十胤䄉,他越过了老九,直接被封为郡王,与老七同列。
康熙帝之所以如此厚待胤䄉,本质上是因为胤䄉的生母是温僖贵妃,子以母贵。另外,康熙帝封胤䄉为敦郡王,“敦”在古语中是“厚道”的意思。
可见,在康熙帝的心目中,老十虽然不够精明,但是个厚道孩子。
这个时候,“八爷党”虽然仍以胤禩为核心,但是胤䄉爵位最高,出身最贵,他俨然成了八爷党的二号人物。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已经第二次被废,胤禛、胤祉等人都在各自盘算,朝堂之上也是暗流涌动,胤禩更是多方面筹码,打算谋取大位。当时,胤禩和胤禟、胤䄉等八爷党的成员为了阻止胤禛等人,多次使用阴谋诡计来对付胤禛,胤禛因此痛恨八爷党。
《清史稿》云:允䄉与允禟皆党附允禩,为世宗所恶。
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出征西宁。胤䄉也被康熙帝任命统辖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八爷党”一下子大权在握,胤禩更是蠢蠢欲动。胤䄉作为朝堂上身份最尊贵的皇子,他不仅有郡王身份,还手握正黄旗。他身后的背景和他手中的实力,都让胤禛十分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