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倒立是所有瑜伽体式之母,如同一个家庭中为和谐和欢乐努力的母亲。”
我们会在《瑜伽之光》中看到,一个体式被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而此前Richard老师撰写的《“最危险体式”肩倒立:为什么不该做,或至少懂得规避风险》一文,引起了很多相关的讨论,我发现“传统”与“科学”在这个体式中的张力相当有趣,而它在历史文本、不同体系中的呈现,梳理下来颇有“草蛇灰线”的味道。所以有了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先从闻风老师的访谈开始。
(一)
闻风老师曾在给北大学生瑜伽社团讲课的时候,以肩倒立的教学法转变,作为瑜伽(练习和教学)现代化过程的一个见证,也作为解剖学应用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基于我就这个话题,对闻风老师的访谈整理的。
“不传之秘”走向现代
了解一下肩倒立在现代瑜伽当中的位置,是非常有意思的。大概是1920年代,印度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想到可以将瑜伽作为自己民族的文化符号,于是有一个自发的意识,就是让瑜伽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开始用不同的话语来解释“瑜伽”这个东西,比如做科研。斯瓦米·库瓦雷扬南达创立了卡瓦拉亚达瀚慕(Kaivalyadhama)学院,他们后来出了一本杂志,叫Yoga Mimamsa,里面有好几期做过关于肩倒立的报道,包括功效研究。
斯瓦米·库瓦雷扬南达
Yoga Mimamsa 杂志
当时那个瑜伽科研实际上很粗糙,那个时代的研究、报告模式,现在看来是比较初步的,甚至不是很科学。库瓦雷扬南达认为,体式的功效都是通过触动内分泌系统,这样来实现的,所以他特别推崇肩倒立这个体式。他认为肩倒立对内分泌起作用。
后来很多关于体式功效的描述,差不多都是按照他的那个模式来的。包括后来B.K.S.艾扬格他们对体式的描述,包括说它对甲状腺的作用,(由于紧锁下巴)甲状腺这个地方的供血增加,促进内分泌平衡,倒立的时候脑部供血增加,还有帮助降低血压等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大概是1927年,圣雄甘地的身体情况特别糟糕,想尝试一下瑜伽,就找了库瓦雷扬南达,后者就教他一些瑜伽练习,肩倒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体式,帮助他恢复体力。据说当时甘地有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疾病,所以体能及其他方面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