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夫看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她赶忙回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
沙里夫在信中详细介绍了祖先的身份,还附上了好几张照片,里面记录着家中保存的精美瓷器。
这封信最终被送到郭崇立大使手中,他被少女真挚的情感打动,也对郑和水手后裔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郭崇立认为如果能证明沙里夫所言为实,必将给郑和下西洋增添几分传奇色彩,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
郭崇立
虽然内心激动,但郭崇立并没有乱了方寸,他先是询问了几位历史方面的专家。直到确认郑和船队去过东非后,才带着工作人员和博物馆专家去沙里夫家中探访。
其实郭崇立在看到沙里夫之后,心中便信了几分,因为这个女孩的长相确实有东亚人的特征。
不过,沙里夫和她的母亲一开始很冷淡,甚至有所防备。直到郭崇立拿出证件,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之后,她们才陡然变得热情起来。
在此期间,沙里夫激动地表示,没想到自己的信居然能获得大使馆的关注,实在是意外之喜。
不仅如此,沙里夫的母亲还为他们展示了家族珍藏的瓷器,随行的专家看到瓷器后都非常激动。
反复检查后,专家认定它们是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而且属于当时官窑中生产的精品。
确认了瓷器的来历后,郭崇立对沙里夫郑和水手后裔的说法已经信了七八分。
在他的引导下,沙里夫的母亲详尽细致地讲述了那个有关家族起源的故事。
郑和的水手们当初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选择留在帕泰岛?
公元1413年,郑和率队第四次下西洋。和前几次不同,这一次郑和决心探访印度洋以西的区域,他们绕过了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了东非的麻林迪。
麻林迪古国就在如今的肯尼亚,在前往麻林迪首都的过程中,郑和船队恰巧路过了拉穆群岛。
然而在横穿群岛的过程中,郑和一行人遭遇了强烈的海上风暴,所有船只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风暴结束后,郑和选择停靠在附近的小岛,把破损的船只修复好,顺便让水手们休整一段时间,缓解旅途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