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凭借)仁义为(做到,实现)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注】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威行诸侯:威势震慑诸侯。
以便从事:按照便利的形式去做事。成语:便宜行事,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
译文:李斯问荀况说:“秦国四代保持强盛,兵力是四海之内最强大的,威力盛行在诸侯之中,它不是靠仁义来实现的,不过是顺着便利的形势去做罢了。”
孙卿子曰:“非女(通“汝”,你)所知也。女所谓便(便利)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译文:荀子说:“这不是你所懂得的。你说的便利,不是真正便利的便利;我说的仁义,才是最便利的便利。
彼仁义者,所以(用来···的)修政(修明政教)者也。政修,则民亲(亲近)其上,乐(喜欢)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同“将帅),末事(非关根本之事;小事)也。’
译文:仁义,是用来把政事治理好的。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
秦四世有胜,諰諰(xǐ x形容担心害怕的样子)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联合)而轧己(战胜自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军队),未有本统也。
【注】本统:1.以仁义为本的传统。2.正统。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译文:秦国四代保持强盛,但战战兢兢地经常畏惧天下各国全部联合起来颠覆它,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的军队,他们没有抓住根本。
故汤之放(放逐)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先前)行素修(预先做好准备)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
【注】鸣条之战,约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是夏朝末年商汤灭夏的决战。这场战争标志着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兴起。
甲子之朝:指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率领大军征讨商朝,并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纣王兵败后自焚而死,至此商朝灭亡,史称“武王伐纣”。
译文:所以商汤放逐夏桀,并不是在鸣条大战时放逐夏桀的;武王诛伐商纣王,也不是在甲子这天的早晨战胜商纣王的,都是原先一贯施行礼义实行教化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义之师。
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追求)之于末,此世之所以(···的原因)乱也。“礼者,治辨(治理)之极也,强固(强盛稳固国家)之本也,威行之道(途径,方法)也,功名之总(纲要)也。
现在你不追索它的根本,而去探究细枝末节,这就是世道混乱的原因。“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强盛稳固国家的根本,是威力盛行的途径,是建立功名的纲要。
王公由(遵循)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注】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也必然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如此一来,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译文:天子诸侯遵循它,所以得到了天下;不遵循它,所以毁灭了国家。
故坚甲利兵不足以(用来)为胜(取得胜利),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巩固国防),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树立威势)。由其道则行(做到,实现),不由其道则废(废止)。
译文: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巩固国防;严酷的法令,繁多的刑罚,不足以形成威力。遵循礼这一途径这一切才能办到,不遵循礼这一切都会废止。
纣刳(kū从中间剖开;破开后再挖空)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戮无时,臣下懍然(危惧)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这难道)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统治,治理)之者非其道故也。”
【注】臣下懍然莫必其命:臣下心惊胆战地没有谁能肯定自己会寿终正寝。
译文: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还施行了炮烙的酷刑,任意*戮,臣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是否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无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调动他的百姓。这难道是法令不严酷、刑罚不繁多的缘故吗?是由于他们统治自己的国家不遵循礼的途径啊。”
(节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兵(战争)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本来)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交替)兴废,胜者用事(掌权,统治天下)。
译文: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本来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本来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灭亡,胜利者统治天下。
人曰“蚩尤作兵(制造兵器)”,蚩尤非作兵也,利(使···锋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本来)剥(砍削)林木以(来)战矣,胜者为长(首领)。长则(如果)犹不足治之,故立君(设立国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译文:人们说“蚩尤开始制造了兵器",其实,兵器并非蚩尤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停止战争)。
【补充】偃[yǎn]1、本义:仰卧;仰。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2、停止;停息。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3、倒下;倒伏。偃草(风吹草倒)。
偃草,典故名,典出《论语·颜渊》。主要义项有:(1).风吹草倒。(2).比喻道德教化见成效。(3).比喻教令迅速下行。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译文: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
家无怒笞(怒责和鞭打),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通“现”,出现);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侵夺)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欺凌,侵犯)也立见。
【注】笞: 用竹板、荆条打。竖 子: 家童。
译文:家中如果没有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互相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会立刻出现。
故怒笞不可偃(停止)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译文:所以,家中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不可废止,只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
(节自《吕氏春秋•孟秋纪》)
【注】①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②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11.C(C“偃仰啸歌”中“偃”是“仰卧”的意思,用的是本义。A.“四海一”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B“治辨之极也”中的“极”是“顶点”的意思,引申为“最高准则”;D.“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是偏义副词,指动作的意义偏重于一方)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
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
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
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12.C(“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错误,炎黄、共工、五帝的例子证明了战争的由来很早,无法禁止;蚩尤的例子是说明兵器的发明比蚩尤还久远,扩大了举例的范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4分)
(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4分)
(1)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修”“轻”各1分,大意2分)
(2)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固”“长”各1分,大意2分)
14.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1)同:都认为战争不能废止。(2)异:①材料一认为礼为根本,战争为末节;②材料二认为应主张正义的战争。(3分。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