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治理模式,关键要统筹好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网络方式。一是以传统教育方式展开,立足各类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最大程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效应和关键意义普及好、宣传好,激励各类主体形成主动投身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生态治理过程的良好观念。二是以现代网络方式展开,架设现代化的生态治理交互平台,拓宽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渠道和途径。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开发覆盖全面、信息共享、反馈及时、访问便捷的网络交互平台,如App客户端、html和h5网页、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自媒体平台等,最大程度实现生态治理的与时俱进,确保生态治理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尽责,从而发挥出各类主体协同参与生态治理的显著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协调推进注入不竭动能。
(二)构建覆盖全面的生态福利体系,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动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既是百年以来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原则,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的必然路向。在如何评定与衡量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首先要明确共同富裕的主体维度,即“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9];进而要明确共同富裕的内容维度,即不仅要让人民享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为人民提供殷厚的经济福利,也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更高层次需要、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福利,从而鲜明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并由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接续推进奠定深厚底气和生态意蕴。
构建覆盖全面的生态福利体系,关键要完善生态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的相关举措。一是加快推动各类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提高生产效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二是健全生态产品分配体系,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鼓励三次分配更多投资于生态领域,并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力度。三是疏通生态产权和绿色资本变现渠道,不断探索建立覆盖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各领域的生态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生态福利体系的整体框架。四是加大对生态产品的宣传力度,借助地理旅游标志、有机食品认证等方式,刺激人民对生态产品的消费意愿,真正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7]。
(三)打造统筹协调的生态要素融合机制,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维支撑
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谋划党和国家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30] 26。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斐然,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高尚的道德标准成为人民的自觉遵循,社会文明程度和日常行为风尚日益向好。
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全局性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加深层的诉求,这突出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上: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再发达,也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生活[31],三者共同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要素。
打造统筹协调的生态要素融合机制,一是要注重在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生态要素的有机融入,推动形成更加契合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态生产力”的生产力样态[32]。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要将生态和谐的相关理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帮助广大人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在主体层面上助推生态要素与生产力的有机融合;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要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进程,推动对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创新,提高对生产资料的高效、节约、绿色利用水平,在客体层面上提供生态要素与生产力有机融合的坚实保障。
二是要注重在营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风尚的过程中实现生态要素的有机融入,推动形成更加契合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样态[33]。要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对“天人合一”“泛爱万物”“取用有节”等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更加适应于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要积极借鉴西方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辩证态度对“深绿”思潮、“浅绿”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纷繁复杂的理论形态进行科学分析,驱散其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利成分,汲取其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阐发和释读。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着力于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的弘扬、普及和内化,避免单纯的知识教育手段或政治宣传形式,而要将这一过程视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综合利用各类公众媒体、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载体,推动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进而真正转化为人民的内在认知和自觉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协调推进积淀久远的精神力量。
(四)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演进,愈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威胁,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孤然于世,如何有效协同各方利益诉求、携手共建人类地球家园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34] 5。
坚决摒弃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坚持以平等协商、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世界各国“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35],愿意同各国分享本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致力于打造契合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全体人类一致诉求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交往原则的贯通性理解和整体性把握,“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1],从而不仅为扭转全球生态恶化趋势提供了强大助力,也深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加坚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和底气。
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地球生命共同体,一是要广泛传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共有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蓄广泛的认知基础。要认清“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端,同时坚决摒弃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贸易方式和国际协定来实现污染转移的卑劣行为,坚持呼吁世界各国“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6] 525,与各国共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要主动承担社会主义大国的使命责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良好的国际风范。要深刻领悟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所承担的重大使命,不仅坚持做到以自身为垂范,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生态协定,同时要考虑到其他仍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化阶段的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履责能力,通过战略政策、借由国际平台或出于道义支援给予这些国家适当的帮助,不仅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发展优势,同时也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 董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百年进程[J].人民论坛,2021,(32).
[3] 苏全有,韩书晓.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足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眸:生态文明建设篇(1950.10-2011.2)[J].重庆社会科学,2011,(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论林业[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 *.*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 黄晓云,刘洁.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的嬗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
[15]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8]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19] *.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19,(23).
[20] *向世界环境司法大会致贺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6/content_5612800.htm,2021-05-26.
[2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 欧阳康.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决策与信息,2022,(9).
[28] 欧阳康,郭永珍.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21,(6).
[29]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1] 俞可平.生态治理现代化越显重要和紧迫[N].北京日报,2015-11-02.
[32] 穆艳杰,马德帅.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视角下“生态生产力”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33]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4] *.*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5]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10-13.
[36] *.*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原文引用:党锐锋,徐琛.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022,(10):5-16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2年第10期
作者:党锐锋(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徐琛(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甘小梅、胡梁
编辑:邓汝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