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图: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
演示: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是,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0图1.18
并请学生解释
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板书:2、产生地方时差
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
地球除了围绕地轴不停转动之外,还怎样转?(围绕着太阳不停转动,这就叫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4、特征
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时,注意看,地球自身在转动吗?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直立的?地轴的北极指向有没有变化?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讲述:从演示中可以看到,地球在公转时也在自转。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北极指向是保持不变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时间正好是一年,也就是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板书:
(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形成了四季
先解释“直射”含义,然后让同学们看地球运行仪演示和地理课件,看后提问?
(1)假设地球是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赤道上)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
(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教师指导读图分析:(课本1.19地球公转示意图)
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 |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 日期 | 月份 | 北半球季节 | 南半球季节 |
春分 | 赤道 | 3月21日 | 3、4、5 | 春季 | 秋季 |
夏至 | 北回归线 | 6月22日 | 6、7、8 | 夏季 | 冬季 |
秋分 | 赤道 | 9月23日 | 9、10、11 | 秋季 | 春季 |
冬至 | 南回归线 | 12月22日 | 12、1、2 | 冬季 | 夏季 |
演示并讲解:手电筒直射时,亮度大,一天中早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获得的光热少,比较凉,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获得的光热多,比较热。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地方白天的时间变化。
P12活动2:在一年中,夏季白天时间长,太阳高度高,获得光热多,冬季白天时间短,太阳高度低,获得光热少,这样就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上,太阳能够直射的区域是哪里?(南北回归线之间)那么这个地区获得的光热和其它地区相比较就比较(多),气候就炎热。而在极圈内,有没有直射现象(没有),但有极昼极夜现象,这个地区,太阳斜射得相当利害,有时根本没有太阳照射,那么这个区域里,获得的光热就很(少),因此很冷。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这个区域没有直射,斜射得也没有极圈内那么利害,因些这个区域比回归线之间要凉一些,而比极圈内要热一些。这样地球表面冷热就有差别。这样就产生了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看课本插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讲述:
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五带
小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下面我们来对比总结一下。
项目 | 自转 | 公转 |
概念 |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 地球绕太阳旋转 |
方向 | 自西向东 | 自西向东 |
周期 | 约24小时 | 一年 |
地理意义 | 产生了昼夜更替 产生了地方时差 | 形成了四季 形成了五带 |
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很多自然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四季的冷热变化……,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很多同学只注意到了这些现象,没有去深入的思考产生这现象的原因。因此要积极的运用教具地球仪、地球运行仪以及动画课件,层层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