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口是心非”地主持了大清朝每年一次的祭祖仪式。在仪式上,乾隆公开把自己的政绩汇报一遍,然后祈求祖宗庇佑。但在乾隆的内心,则在向祖宗嘀咕另外一件事: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
乾隆的意思是说,自己打算立十五阿哥永琰为太子,如果永琰能够担起这个责任,则希望祖宗保佑他;如果他所选非人,希望祖先们把永琰“弄死”,他好再选一个太子。
当然,乾隆说完这些话后,可能怕祖先觉得自己太绝情,又加了一句:
“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
意思是,我咒自己的儿子,并非不爱他,但是,大清基业事大,不得不这样。
大清第七位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王者道路,其实是从他爹乾隆的诅咒开始的。
历史上的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有人说他宅心仁厚,是清朝难得的仁君,有人说他故步自封,是清朝衰败的罪魁祸首。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嘉庆帝的一生。
在此之前,笔者先要和大家说明一下,明清以来,人们习惯用年号来代指某个皇帝。例如,人们习惯把爱新觉罗·玄烨称作康熙,把朱翊钧称作万历,其实“康熙”和“万历”只是年号。正确的叫法应该叫他们为“康熙帝”或清圣祖、万历帝或明神宗。比如,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后人叫他唐太宗(国号 庙号),很少有人叫他“贞观”。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大部分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可以用年号来代指这个皇帝。本文所说的乾隆和嘉庆等,除了用于纪元外,皆是代指皇帝其人,希望大家不要较真。
一、多子多孙的乾隆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离奇去世。鄂尔泰、张廷玉、允禄、允礼四位大臣取出雍正遗诏,立皇四子弘历为帝,是为乾隆帝。相比于自己祖、父,乾隆是无比幸运的,因为雍正在位期间,先后推行各项新政,励精图治,乾隆接手的,是一个富庶的大清朝。
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是一个多子多福的帝王。不同的是,康熙晚年,儿子们年富力强,因为可供选择的接班人太多,因此酿成“九子夺嫡”。而乾隆晚年,放眼望去,可供选择的接班人只有5个,而且都不能让乾隆十分满意。
乾隆皇帝一共有17个儿子,因大清朝自开国以来,还没有皇后嫡子继位的事情发生。乾隆想促成嫡子继位,“以成天命”。不幸的是,富察皇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都夭折而亡。乾隆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