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在位期间,一共减免了24次赋税,除了他驾崩的那一年外,几乎每年都有减赋的政令,他惩治贪官污吏,给百姓发放种子和耕牛,这都是他的“圣人心法”。
同时,嘉庆把《圣祖实录》《高宗实录》等熟记于心,他每颁布一道政令,都要查一查祖上有没有这个先例,这完全禁锢了他的思想。
一个朝代的制度,往往从初代帝王时期定下基调,然后再由接下来的几位帝王进行修饰。而到了中后期,这些条条框框被固定下来,完全禁锢了继位者的思想。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都是如此。嘉庆帝的“墨守成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局限。
四、最后一个“仁宗”嘉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仁宗”,他待人宽厚,心地善良,不管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子侄,还是大臣后妃,他都很少动怒。不过,嘉庆虽然善良,但他却遭遇过历史罕见的两次刺*。
嘉庆八年闰二月,嘉庆遭遇了一场诡异的行刺。《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
乙酉,还宫,入顺贞门,奸人陈德突出犯驾。
当时,嘉庆刚参加过礼部的农坛勤耕活动,就是带着众位亲王亲自下地干农活,体验民生不易。之后,嘉庆坐轿子回宫,在入宫经过神武门往顺贞门的路上,旁边的耳房里突然冒出两个人,他们手持短刀,直接冲向御辇,声势凌厉,大有“十步*一人”的气势。
事情发生在皇宫之内,顺贞门前的路边,有大量的护卫,戒备森严,但面对这一幕,大家却都不知所措,一时间竟然都没有抵抗。毕竟,有些人当了一辈子宫廷护卫,也只是做做样子,皇帝遇刺这种事,几百年才发生一次,他们完全没有准备。
紧急时刻,嘉庆的侄子绵恩用身体挡住了刺刀,嘉庆的姐夫拉旺多尔济将凶手扑倒,二人和凶手缠斗半天,侍卫们才反应过来。
经过审理,才知道凶手名叫陈德,是个厨子,因家破人亡,于是想带着儿子到宫中干一票大事业,想死得轰轰烈烈。
嘉庆看到审理结果,一阵冷笑。皇宫戒备森严,一个外来的厨子,怎么进来的?他躲在哪里?怎么就能知道嘉庆回宫的准确时间的?最关键的是,这父子俩的身手平平,完全没有格斗的经验。
嘉庆说:“所惭惧者,德化未昭”。
他说是自己的德行修养还不够,不能怪别人。
嘉庆最终决定,奖赏保护他的人,对于那些没有及时救驾的侍卫,他也没责怪。
上文说,皇帝遇刺,百年不遇,可是,嘉庆一生却遇到两次。
嘉庆十八年,一个叫林清的天理教首领,成功策反了一个太监。当年九月,太监趁夜打开城门,林清带着3000多名教徒,冲入皇宫,到处*人放火,声势浩大,皇宫内的侍卫一时不知来了多少人,慌乱不已,有些后妃甚至打算收拾细软逃出皇宫。最后,嘉庆的二皇子绵宁(后改旻宁,即道光帝)临危不乱,带着侍卫用火枪击退众人。
堂堂大清王朝的紫禁城,被3000多散兵游勇搅得稀巴烂,嘉庆觉得十分丢人。这件事发生后,嘉庆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自己遇上了“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把此事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下诏自我检讨。
嘉庆皇帝的死,是充满悬疑的。嘉庆二十四年,六十大寿,群臣恭贺。嘉庆非常开心,举着酒杯对大家说:“朕的60大寿,你们办得非常简朴,等朕70大寿的时候,也要如此。”
嘉庆没想到,他这辈子只活了61岁,离70岁差的太远。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根据“祖制”,前往木兰猎场,路过承德避暑山庄时,下了一场大雨,电闪雷鸣。众人劝他等雨停了再走,但嘉庆认为,自己的祖先昔日打猎时,哪顾得上阴晴雨雪,所以坚持骑马奔走。不料,半路上,一声惊雷,电闪而过,只见嘉庆的御马前蹄惊起,61岁的嘉庆被掀翻在地。等群臣赶到,嘉庆已经七窍流血,气息微弱,随后驾崩。
这种死因,着实让人难以接受,更难以启齿。清朝后来编写《清仁宗实录》,对嘉庆的死因进行美化,有说他是病逝,有说他是因天气炎热,中暑而死。
《嘉庆遗诏》中说:
迨抵山庄,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
下雨天,闪电、雷鸣,帝王驾崩。因为在场大臣侍卫有上千人,所有人都目睹了这一幕,于是,民间便有谣言,说嘉庆帝是被雷劈死的。更有甚者,说嘉庆帝的尸体已经被烧焦,入殓的时候不堪入目。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仁宗,就这样结束了。
他的帝王生涯,以诅咒开始,以谣言结束。
在位25年,虽然励精图治,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颓败。
五、生错了时代《清史稿》评价嘉庆:
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
清仁宗嘉庆勤政砥砺,爱民如子,他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但是他跳不出“祖宗旧制”的魔障,这是他一生的局限。
嘉庆在位25年,他无时无刻不在应对清朝的各种矛盾,白莲教起义、东南匪乱、天理教起义、惩治贪官、安抚流民、治理河工、整顿旗务、减免赋税,各种事情,让他疲于应对。有人说他资质平庸,其实,他对每件事情的处理,都还算得当,只是,乾隆留下的黑洞实在太大,终嘉庆25年帝王生涯,都未能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