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田亩制度。据史料记载,此制度最早可溯源至商朝,至西周时已经成熟。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此制度已不再流行,战国之后,"井田制"就已被人们彻底的抛弃了。
但是"井田制"并未就此湮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自战国以来,不时的有人想要恢复井田制。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了:古人为何汲汲于恢复"井田制"?"井田制"真的那么好吗?真的适合古代社会吗?
一、何为"井田制"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井田制"。
统治者首先选取一块正方形的可供耕种的土地,然后把田地平分为九块,因田地形状似“井”字,故称之为井田制。而在这九块田地中,其中八块是私田,一块是公田,私田由各户自己种,公田由各户一起种,私田收入归诸侯和个人,公田收入归天子。
以上就是此制度的大概,然而想要正确的理解井田制的内容,还不得不搞清楚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其一是井田制下土地归属于谁?
《诗经》记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西周时期,土地是属周天子所有的。西周成立后,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中原大地,将国家领土层层分封给王氏子弟和有功之臣,而这些受封者,再次将土地层层分封下去。但是这些受封的土地来源于周天子,一次这些贵族阶级对土地仅有使用权而无拥有权。所以周王朝的土地全部归周天子所有。
其二是井田制的生产模式。
井田制是一个与奴隶社会并存的制度,奴隶作为劳动者连同土地一起被分封给诸侯、卿大夫这些贵族阶级。贵族阶级通过强制奴隶劳作耕种进行土地生产从而获取土地财富。
通过以上两个关键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周天子通过给予贵族阶级耕种土地的权利,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大夫分给士,士分地给庶,一层层的帮着种,从而达到统领全国的目的。贵族阶级通过压榨奴隶和底层人民,通过收获的粮食一层层的上缴,从而履行为周天子缴纳财富的义务。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井田制其实是集农业、行政、军事组织为一体的一种田亩制度,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重要的土地管理制度。
二、古人为何想要恢复井田制,井田制有哪些好处?西周在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说,井田制对周王朝也是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的,也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的。也许正因为此,古人才汲汲于恢复井田制。那么井田制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以至于历朝历代都有人想要恢复井田制?大致来说,如果能按照“井田制”理想中的方式来施行的话,则好处有三:
- 公私分明
周天子通过利用道路和渠道将一份土地分成九片,井田中间归属于周天子,其余八片由庶民耕种。其中土地中最好的部分归属由各级统治者,称之为公田。距离城市不远的土地由国人耕种。距离城市较远的土地由野外的庶人耕种。公田是公田,私田是私田,公私分明人皆有田可种,周天子也有粮可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 控制庶民
井田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相互依存。通过实行井田制,井田制下的土地通通不许买卖,只得依据宗法关系进行继承耕种。耕种井田制土地下的庶民,奴隶,以及土地资源统统归周天子和贵族阶级所有,更不允许人口随意流动。人身的依附关系十分牢固,十分便于统治者的控制。
- 分田制禄
西周通过井田制来获取经济积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进行层层分封从而巩固全国统治。在这种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下,"分田制禄"制度油然而生。
周代官吏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职位分为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周天子按爵位分封给各级官吏一定的田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十里。周朝通过施行井田制,并将之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有效的解决了诸侯百官的俸禄问题。
这三条好处,让部分古人看到了井田制的优点,也使得部分古人对于井田制念念不忘。
三、理想的"井田制"一旦切实实行,好处并不能发挥出来表面上通过井田制田地一分为九,每个农民通过耕种自己的私田都可以达到饱腹,但一旦“井田制”在现实中切实的施行,实际效果如何呢?设想中的那些好处真的能发挥出来吗?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当“井田制”真正施行开来,它原先设想的那些好处却都不能发挥出来,为何如此呢?
首先,商周时期,统治者将土地中最好的部分留给自己作为"公田",那么其他大部分的农民如何获得好的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