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在一系列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一次《你如何激励员工》的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别具一格的激励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个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基本关系之一,在这种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将对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调查中,赫兹伯格想搞清一个问题:人们渴望从工作本身得到什么?为此,他以问卷的形式请被调查者详细描述: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及原因。通过12次详细调查,赫兹伯克得到了203名会计师和工程师1844人次的调查资料,经过制表、分类、汇总、分析,赫兹伯格认为:使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而通过外部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的因素则是引起员工不满意感的主要因素。
赫兹伯格在双因素论中将引起职工十分满意和非常不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其中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集中于工作本身:- 1、 成就
- 2、 领导的觉识
- 3、 晋升
- 4、 工作本身
- 5、 个人的发展前途
- 6、 个人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
- 1、 企业的规章制度、政策
- 2、 企业的各种监督特别是技术监督
- 3、 与上级的关系
- 4、 与同事的关系
- 5、 与下级的关系
- 6、 工资报酬
- 7、 职务保障、工作稳定性
- 8、 个人生活
- 9、 工作环境、工作条件
- 10、 职位
赫兹伯格将影响人们工作态度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其中使职工感到极端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职位、薪金等,而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则是激励,包括个人的成就、上级的认可、工作本身、个人发展前途、晋升等。在双因素论中,赫兹伯格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1、 对传统的关于满意和不满意的定义作出了修正。通常,人们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但赫兹伯格的统计表明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相应的,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两者只是量上的差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缺少保健因素,员工会感到非常不满意;当具备保健因素时,员工就会没有不满意,但却并不会感到满意。当具备激励因素时,员工会感到满意,一旦没有激励因素,员工只是没有满意,但并不会感到不满意。所以,满足保健因素,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然会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2、 企业管理者应该使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那部分员工需要得到满足企业中没有保健因素将引起员工不满,当其具备时却并一定可以调动员工强烈的积极性。同是,具备激励因素可以导致强烈的满足,但缺少激励因素却不会像缺乏保健因素那样引起强烈的不满。赫兹伯格认为: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如果仅仅致力于消除员工不满意的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员工不满意,可以安抚员工,为企业带来平静,却也仅此而已,这不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如果想有效地激励员工,还得从工作本身出发,采取内部奖励的方式,强调成熟、责任、晋升、工作本身往往比强调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的改善、增加员工工资等措施有效得多。
3、 激励因素起源于工作本身,是以工作为核心的。激励因素是员工工作时发生的,工作本身就是为员工带来满意,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双因素论问世后,赫兹伯格曾遭到过许多批评,就双因素论的运用程序的限制,研究方法的可信度、适用范围、是否对人们的满意度进行整体测量等方面受到质疑。尽管如此,双因素论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熟悉、运用,现代的许多激励手段的创造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有关。
(本文作者邓玉金,资深HRD,知名培训师,《招聘的8节实战课》著作者,公众号:邓玉金人力资源实战,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