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要点,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内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1 08:22:15

管理体系认证基础的考试题目主要还是取自于课本,在此本人特意将课本各章的要点整理好了,将在近期逐个发布,请参加考试的网友持续关注,不为名利,只为分享,希望可以共同进步,早日拿下考试。

第一章管理学基础

学习要点

管理的基本概念、职能、性质和层级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学的系统、人本、责任、能级、效益、信息、适度等七项基本原理

第一节 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通过策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来协调一切可运用的资源,实现个人或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必要条件:特定的时空 根本目的:实现目标 管理的本质:协调资源

二、管理的性质: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科学性和艺术性 3.动态性和创新性

三、管理的职能:1.策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管理者执行四个职能,实现组织目标。

策划职能是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项预先谋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策划、编制计划;组织职能是规定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包括指挥、协调、激励;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主要是拟定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

四、管理层级:

1.概念:管理层级是指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就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到最基层作业人员之间所设置的管理职位层级数

2.原理:管理者必须考虑其直接管理的下一层的人数,即管理宽度。当直接管理的下一层人数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必须增加一个管理层级,从而减轻上层管理人员的负担。如此下去就形成了管理的层级,也就是组织架构。

3.与管理宽度的关系:管理层级和管理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例的关系

管理宽度越大,管理层级就越少;反之管理宽度越小,管理层级就越多。

4.扁平、金字塔结构:扁平:管理层级少而管理宽度大;金字塔:管理层级多管理宽度小

5.设计步骤:

a.按照组织的纵向职能分工,初步确定基本的管理层级

b.按照组织的有效管理宽度推算出具体的管理层级

C.按照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要求确定具体的管理层级

d.按照组织的不同部分的具体特点,对管理层级做出局部调整,确定最终管理层级。

第二节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顺“道”:道有多种含义,一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二是自然规律,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

2、重人: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3、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做人的根本。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7、对策: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8、节俭: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9、法治: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制体系。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埃及>西方工业革命后>早期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要求、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2.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欧洲伟大的管理学先驱

A. 六组企业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 五项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C. 管理十四条原则

3. 行政管理理论 韦伯:组织管理之父

它强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设计和运作。行政管理体系的特点:6条。

四、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2. 需要层次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的发展,马斯洛提出:从低到高为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激励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提出激励人们行为的具体方法。

3.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提出,不能通过工作合理化提高效率,只有工作内容的丰富化才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4. 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提出,权力需要、社交需要、成就需要。

5. 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假设人好逸恶劳,Y理论认为人们愿意承担工作。Y理论有助于实现“美好社会”。

五、现代管理林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推崇法约尔的思想,代表作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认为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把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加以理论概括并有助于建立起系统的管理理论,用以指导管理实践。

2、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解决管理问题。

3、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学派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过程(4个阶段:收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和评价计划阶段)、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决策的分类(根据决策的性质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管理的某一方面而不重视整体效率。其主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即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且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6、管理科学学派:认为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决策问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寻求最佳计划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7、信息中心学派: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受、储存并发出信息。

8、权变理论学派: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

六、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战略管理理论:安索夫提出,战略管理的鼻祖。第一个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也是把战略管理与混乱环境联系起来的权变理论的奠基人。

2、企业文化理论: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和员工长期实践所行程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及习惯的文化综合体系,以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体系为核心。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组成内容:企业精神文化(核心层)、企业制度文化(中间层)、企业物质文化(最外层)。

3、核心竞争力理论:中心思想是核心技术或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根本,企业应该围绕核心技术或能力的获得、应用和发展去设计发展战略,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目标。核心竞争力三大特征: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

4、企业再造理论:又称”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流程再造”,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包含三方面内涵:是一项战略性的进行企业重构的系统工程;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要素包括目标、技术和人。

5、学习型组织理论:核心是系统动力学,彼得.圣吉博士《第五项修炼》,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关键如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第三节 管理学基本原理

一、管理学原理概念:原理是指最基本、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是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行的基本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高度综合与概括,对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科学分析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学七项原理:了解每一项原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能级原理、效益原理、信息原理、适度原理。

(1)系统原理:任何组织都是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组成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的特征是: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系统原理的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综合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

(2)人本原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即一种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一是尊重人,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是企业运营最核心的力量,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二是依靠人,有效管建的关键是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取得更有效的管理结果。三是发展人,现代管理能使个人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易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四是为了人,管理是为人服务。

(3)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管理者为了完成既定的生产或经营任务,就需要为每位员工分配工作任务,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任务。所以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职责的确定是以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没有分工,会造成责任模糊,管理混乱,职位设计和授权要合理

(4)能级原理: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

(5)效益原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最佳管理效益,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

(6)信息原理:信息作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现代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简化描述为: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7)适度原理:良好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处理组织内部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时把握好度的问题。在管理宽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适度组合。

本章小结:

1.管理是管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通过策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来协调一切可运用的资源,实现个人或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还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管理也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职能。管理层级是指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就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到最基层作业人员之间所设置的管理职位层级数。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新发展四个主要阶段

2.古代的管理思想比较松散、零星,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框架,它们是古代人的管理哲学和智慧的火花。

泰勒、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从技术和方法上探求如何提高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个体和群体的工作效率。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社会人,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之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管理学学派,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如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信息中心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管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称为当代管理理论新发展,如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核心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将管理理论又推向了新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3.管理学原理就是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高度综合与概括,对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科学分析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规律。本书提出了管理学的七项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能级原理、效益原理信息原理、适度原理,这七项基本原理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和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反映了管理行为所具有的规律性、实质性内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