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一吟 编辑 | 纳豆
发布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c)
你好,欢迎来到深瞳音乐的“分众音乐”系列解读文章。点击可阅读前文:
1、被遗忘的民谣;2、还有多少人看戏曲;3、音乐剧何去何从;4、说唱脏话的消失;5、音乐平台中的古典乐;6.音疗,aka“Z世代心灵大保健”
时隔六年,2023年圣诞节,电影《La La Land(爱乐之城)》在国内重映。
作为一部经典的歌舞片,它的配乐风格中爵士就占到了重要地位。同时,爵士也是串联影片中主人公故事的重要线索。
影片中“即将消亡”的爵士,就像是今天偶尔在酒吧才能看到的爵士乐一样。
今天,我们就借着爱乐来聊聊爵士,关于它的即兴,也关于它的“消失”。
一、20世纪之交:“混血”爵士,自由融合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中,或许没有哪一种音乐比爵士乐更加具有跨越种族、国界和性别的力量。
例如,现代的爵士乐,自由爵士(Free jazz)、融合爵士(Jazz fusion)流派的先后出现,拓展了爵士乐的边界,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但爵士的自由与融合并非现代才有,而是一以贯之的。
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的美国,诞生在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则来自蓝调(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
关于爵士和蓝调的争论一直就有,但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蓝调是当时黑奴们以个人被贩卖的悲惨遭遇为创作灵感的音乐,因常被传达悲伤痛苦的情绪,也常被称为“怨曲”。
而爵士则不单单是黑人的音乐,这一点爵士和拉格泰姆很相似。
被誉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他出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家庭,受到周围白人邻居的影响和启发,将非洲音乐中的散拍和切分的特点与端庄严肃的古典音乐相融合,就形成了颇具活力的拉格泰姆。
随着越来越多的底层非裔黑人迁徙而来,大批涌入新奥尔良。他们带来的蓝调音乐与新奥尔良的拉格泰姆等各种民族音乐融为一体,“混血”特征明显的爵士乐就此诞生。
它节奏明快、律动强烈,又带有鲜明的自我表达。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美国非裔对传统音乐的挑战和突破。
NBA职业球队犹他爵士(Utah Jazz),最初名为“新奥尔良爵士队”,其组建初期是在新奥尔良,也是为了纪念这里是爵士乐的发源地。
这一时期,爵士乐也在影视作品中有了拟人化的形象。
经典影片《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一个被烧锅炉黑人大叔收养的白人弃婴,他就像自由融合的爵士乐一样,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在斯科特·乔普林“拉格泰姆之王”的音乐启蒙下,1900奏响了钢琴,也奏响了自己的人生。
后来,在与新奥尔良朋友的交流中,1900明白了他即兴演奏的乐曲,正是外界流行的“爵士乐”。
二、20世纪20-30年代:爵士摇摆,融入主流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祥和、万物美好,而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还远远没有到来,人们的享乐精神达到高潮,“爵士时代”悄然而至。
作家菲茨杰拉德描写到: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期间,美国政府颁布禁酒令,公民不得私自举行酒宴。但明令禁止压不住人们对酒精的*。
在此期间,正规市场被禁,而地下酒吧盛行,进而带动黑市、黑帮做大,警察日益腐败,以“自由”为代名词的爵士乐得以迅速发展。
《美国往事》就讲述了这一时代的故事。
片中黑帮老大的聚会场所,灯红酒绿之下,一定有演奏着爵士乐的乐队,华丽、张狂、混乱,甚至还带着点低俗的意味。
由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来的歌舞电影《芝加哥》,就是选材于20世纪20年代的真实案件。
女演员洛克茜和维尔玛虽因*人入狱,但经律师比利的炒作,最终不仅逃脱死刑,还通过表演名声大噪的荒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