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天文台
很多人都说时间宝贵,那么我们真的珍惜时间吗?可能未必。梁实秋先生在《时间即生命》一文中说:“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因此他发出如下感叹:“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就像朱自清在《匆匆》里说的那样:我们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当我们发现韶华易逝,匆匆变老之时,回头看看后起的年轻人变着法儿虚掷青春,不觉又为他们感到忧心起来。
我们都在谈论时间,那么时间在哪里?如何计算呢?
日晷
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对应“子丑寅卯”等12天干,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唐朝以后每个时辰又为分“初”和“正”两个小时辰,每天便有了24个时辰,和现在24小时正好吻合。西周时期,古人还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一刻接近现在的15分钟,过去“午时三刻”斩犯人,就是要选在11点45分钟左右,太阳居于上中天阳气最盛之时,这时候阴魂无处可存,不会留在人间作祟。但100刻除以24小时除不尽,成为一件让人深感不便的事情,直到清朝时西元历法传到中国,把一昼夜确定为96刻,才彻底解决了这个两千多年的难题。
古代计时工具漏刻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大家都是通过观察太阳所在的位置确定时间,以太阳居于上中天为中午12点。那么问题来了,每个人所处的经线不同,太阳中天的时刻必然有差异。如果都以自己为中心来测算时间,那我们的计时系统可就乱套了。大家可以试想,如果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时间体系,那我们的高铁、航班还怎么运行?
古代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对时间计量要求不那么精确,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船只远航对时间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在无线电导航设备发明之前,远洋船舶最重要的导航方法就是通过测算天体的方位来推算自身的位置,这是一件既复杂精度要求又极高的工作,如果没有准确的时间做参考,算出来的船位偏出去几百公里是很正常的事情。自1833年起,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便通过报时球向附近的船只通报校时标准,直到现在每天下午1点整,天文台八角屋顶的红色报时球依然会准点降下。1924年2月5日天文台开始采用五短一长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授时。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钟表误差很大,隔几天就要使用收音机进行对时,那嘀嘀哒的报时信号编码便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