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新内涵,实事求是新的时代内涵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1 16:43:23

原标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彰显“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2024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广东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恰如其分解决广东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一剂良药。

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内在统一。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有云“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因地制宜”,意为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理论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中的“求”,意为去研究、去探索,究其本质就是实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回答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展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践本质。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通过系统总结新质生产力实践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理论,这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为了指导新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是从认识再回到实践的再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去指导实践,是为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我们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方向、实践要求和实践路径。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随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的理论特质与“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历史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具有相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真理。“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的发展成果;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坚持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民族才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新时代,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取得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伟大成就。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无不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百年历史中一直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指南针,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照搬苏联的革命路线,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直到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党和革命事业最后才转危为安。*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靠的正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他提出不但中央和各级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在南方谈话中,他提醒“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核心深深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内涵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事求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生动写照,也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对“实事求是”科学内涵的生动诠释。

现实逻辑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事求是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中“实事”意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究其本质就是现实。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积贫积弱,到如今走向富强,这离不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踏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以前以量为目标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以质为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相对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是我国最大的现实。我们要从这个最大实际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谋发展。**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色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拥有庞大制造业的地区,要运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实体经济实现生产力的跃升,实现智能 的产业转型升级。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落后,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低质量,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文化产业也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产业意蕴悠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产业,能够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之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更有精神文明的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要运用新质生产力让传统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现实要求。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事求是,以现实、以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长善救失,既发挥长处,又补齐短板。

理论、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学的、正确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科学实践的理论支撑,又有百年实践的宝贵经验,还有从实际出发的现实基础,是实事求是科学内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生动阐释。所以我们要沿着这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路径,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发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楫扬帆!

(朱东林 毛国民,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羊城晚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