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称为最公平的考试。 因为所有考生都一样对待,只有自己的高考分数才能决定自己到底能进入什么样的学校。
在古代,如果作为普通人想要改变命运,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然而古代科举的限制十分之多,他不是你想报名就报名的,有很多附加条件,需要一层一层的考试才能参加最终的殿试。
那么古代的科举到底是什么流程呢?它的难度到底有多高呢?
复杂的科举科举是古代中国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附近的日本、朝鲜、越南都有着和我国类似的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的专家学者都不一样的看法,汉朝、隋朝、唐朝三种说法并存。
但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没有争论,是在明朝,科举才正式得到完善。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建立明朝,在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然后很快事情发生了转变,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科举选出来的举人进士很少有实际的人才。
朱元璋在和大臣们讨论时,认为他们都是纸上谈兵,于是就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停达十年之久。
1382年,经过不断劝告的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这一刻,天下沸腾。
两年后,就是1384年,明朝官方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
明朝的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五级往往又各分层次。
童试:明朝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这一步是门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然还是童生,更别说连童生都没有考上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