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也没有表。魏书有本纪,列传;蜀,吴二书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关键人物史料不足的缺点。
南朝宋时,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补注。裴松之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一百五十余种,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三国志》中的《赵云传》描述了赵云从年少从军到跟随刘备,建功立业的一生,展现了一代蜀汉开国重臣事迹。但原文记载过于简略,而裴松之注引的《云别传》,与赵云本传达到了很好融合,不仅填补了赵云生平事迹的大量空白,使得我们认识到一个比较饱满的赵云形象,更是解答了许多的历史疑问,给历史考据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不久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公孙瓒并在邺城与刘备相会,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南征四郡等战役,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等,表现优异。赵云先后担任过雅蒙将军、偏将军、桂阳太守、翊军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去世后,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后世广为流传。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当阳一战刘备兵败,被曹操追赶到长坂,还抛下妻子儿女逃向南边。赵云抱着刘备年幼羸弱的儿子阿斗(当时还不到一岁),同时保护着后主的母亲甘夫人逃出,使他们母子都能够免于遇难。此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刘备率大军入巴蜀,留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八年,刘备从葭萌关出发攻打刘璋,找诸葛亮援助。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从三峡逆流而上,一路往西,平定沿途的郡县。攻下江州以后,诸葛亮兵分三路,自己击破张裔攻下德阳。张飞攻下巴西。赵云平定江阳、犍为,和诸葛亮一起合围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
古往今来许多人对赵云做出过评价。陈寿评价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说: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清朝重臣李光地评价他说:赵云、张嶷不独有将畧,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