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代诗人崔颢一首七律《黄鹤楼》,使鹦鹉洲随黄鹤楼一起名扬天下,大凡游人登临黄鹤楼,眺望长江都会问:鹦鹉洲在哪里?导游大多会手指对岸龟山一带说:就在汉阳那一边。不少书籍、资料也说古鹦鹉洲在汉阳。其实古鹦鹉洲不在汉阳,而在武昌。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驿渚”是巡司河口的古称,说的是鹦鹉洲头正对巡司河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甲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说的是古鹦鹉洲尾端正对黄鹄矶。这说明古鹦鹉洲的位置:洲头在今巡司河口,洲尾抵黄鹤楼前的黄鹄矶。据北宋编纂最早、影响最大的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记载:“鹦鹉洲在大江东,江夏县西南二里,西过此洲,从北头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这里说得很清楚,当时江夏县与汉阳县的分界线在鹦鹉洲以西的大江中流的主航道,而鹦鹉洲属武昌。南宋范大成《吴船录》记载:“早出大江,午至鄂渚(巡司河口),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当时南市(南浦)在今鲇鱼套至平湖门一带,“泊鹦鹉洲前南市”,正说明鹦鹉洲离武昌江岸很近。其实从崔颢的诗中也可看出鹦鹉洲在武昌。古人律诗对仗十分严谨,崔颢诗中说“晴川历历汉阳树”,指的是远景——远看汉阳树,而“芳草萋萋鹦鹉洲”则是讲的近景——近看鹦鹉洲。可见鹦鹉洲离黄鹤楼很近。“城头黄鹤楼,城外鹦鹉洲”是古时武昌人对古鹦鹉洲位置的确切表述。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黄金浦在鹦鹉洲下,本名黄军浦,以吴将黄盖屯军于此而名。”这说明古鹦鹉州,早在东汉年间就已出现,其具体位置在武昌古城黄军浦以上的江中。鹦鹉洲在不同年代大小不一,最大时洲长约2500米,宽约700米至800米。靠近武昌一侧, 因汉末文人祢衡在此写下著名的“鹦鹉赋”,死后又葬在这里,故取名“鹦鹉洲”。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人,以博学多识,才华横溢,更具文采和辩才而声名远播,但其性格刚直高傲,恃才傲物,人称天下第一狂士。祢衡虽狂傲但却与和孔融、杨修交好。
孔融深感弥衡才能十倍于己,于是写下《荐祢衡表》,向汉献帝和曹操推荐祢衡。曹操却十分不喜祢衡的狂傲不羁,想*之又却又怕天下人说他没有容才之心,如是就让他去当鼓吏,以此羞辱。一天,曹操大宴宾客,命弥衡于庭前击鼓表演助兴。堂前司执鼓吏的小官见弥衡没有穿鼓吏专用服饰,便大声呵斥。弥衡于是当庭脱下全身衣服,裸体而立,边击鼓边大骂曹操“不识贤愚,不读诗书,不纳忠言,不通古今,不容诸侯,常怀篡逆!”曹操见此心中愤恨至极,便使出一“借刀*人”之计:派祢衡作为他的使臣到荆州劝降刘表,允诺如成功就他封为公卿。弥衡不以为意,来到荆州。荆州牧刘表看穿了曹操的奸计,于是把祢衡这个烫手的山芋“推荐”给江夏太守黄祖。祢衡到江夏后与黄祖第三子、章陵太守黄射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黄射邀约祢衡及一帮朋友到城外江心洲上射猎饮酒,席间有人向黄射献上一只绿毛红嘴鹦鹉。黄射请弥衡以鹦鹉作赋。祢衡触景生情,放下酒杯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写下558字的《鹦鹉赋》。其大意是说:鹦鹉是一只神鸟,可是没有人赏识它,只把它当作笼中的玩物。此赋借物抒怀,把咏物与自喻紧密相融,浑然奔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平的境遇与真情实感,被古人称为《汉魏六朝辞赋》中的精品,咏物赋中的名篇。
到江夏之初,黄祖也能善待祢衡,但时间一长,祢衡对黄祖霸气十足、品德不端、不学无术的秉性非常不满,不时讥讽。有一次,黄祖在船上宴请宾客,祢衡酒后出言不逊,顶撞黄祖,骂他“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命下人杖责五十,哪知祢衡非但不服,更是破口大骂。黄祖一时气急,就叫手下把弥衡拖上岸斩首。不一会黄祖醒悟过来,忙赤脚赶出去阻止,但为时已晚。随后黄祖将祢衡厚葬于鹦鹉洲头,弥衡死时年仅26岁。人们为纪念弥衡,将此洲命名为“鹦鹉洲”,还在洲上以弥衡的字“正平”建“正平祠”和“鹦鹉寺”。后人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而曹操知祢衡被*后欣喜奸计得逞,笑曰:“腐儒舌剑,反自*矣!”弥衡死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痛惜,自唐宋以下至清末民初,每当他们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大江,总是一方面歌咏鹦鹉洲之美景,一方面叹息、愤慨弥衡之不平,从而留下数百首诗文,其中李白的《望鹦鹉洲怀弥衡》是一首代表作: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弥衡。
黄祖斗筲人,*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1733年《湖广通志》的江汉合流图上,汉阳江边又淤起一座“鹦鹉洲”
明成化初年(1465—1470年),由于千百年来的冲刷、淤积和元末明初以后大量流民垦荒,原作为汉江出江口的古云梦泽,逐渐变成了良田万顷的江汉平原。汉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道——从不稳定的多口入江,固定为从今天的从汉阳龟山以北入江,把今天的汉口从地理上分割了出去。中国古代惯例,称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汉阳,汉阳,本意是汉水之北的意思,但汉水改道以后,它就“跑到” 汉水的南边了,变成了“汉阴”。汉江出江口的固定后,长江与汉水在武汉汇集,由于汉水的顶托,迫使长江主航道不断向武昌这边移动。江流改道直接影响江中沙洲的消长。成化年后,鹦鹉洲曾从水面短暂消失,到清初,则完全沉没于江中。从东汉末年至清初,鹦鹉洲一共存在了约1500年。
汉江改道古代为龟山北出江口后,其上游汉阳岸边淤积其一座新的沙洲,后命名为鹦鹉洲
清乾隆三十四年,在靠近汉阳岸边又出现一座新淤积的沙洲,取名“补课洲”。到嘉庆年间,汉阳知县上奏朝廷:“复鹦鹉洲旧名,以存古迹”,朝廷准奏,于是改名为“鹦鹉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汉阳知县余肇庆在洲上重修祢衡墓,墓为石建,方形,额题“汉处士弥衡墓”。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因沙洲淤积逐渐与汉阳岸边连成一片,成为陆地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的汉阳区鹦鹉街和洲头街所在地。而沙洲上的弥衡衣冠冢,在今天的汉阳莲花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