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送穷的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至唐代成为人们熟悉的祭祀活动之一。唐人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五种送穷其一:送姜太公之妻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破五”。还有一个传说是,姜太公的老婆叫脏神,一年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她忘了。脏神一怒之下去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
许多地区迎接财神吃饺子的习俗,便是由此而来。
其二 :送穷子穷子意为穷鬼。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其三 :送穷土送穷土其实就是大扫除,又叫“送穷灰”,是一种彻底清理仪式。这一天要把每间房屋里的垃圾扫出门外。
这个仪式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不能打扫的习俗相应。一方面暗示大年期间人们逍遥悠闲,不能干打扫的粗活;另一方面说大年初一以来积累的垃圾因聚成财的象征不能倒掉,否则就送跑了福气。而到了破五这一天,就可以彻底大扫除了,把穷气、穷鬼都赶出去,再放个鞭炮,可以安心吃饭了。
《顺和显志》记载:“初五日,各家扫尘土,于五日更爆竹送门外,俗云送穷土。”
其四 : 送五穷五穷是五种穷鬼的略称。在古代,送穷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对文人来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曾迫切的希望穷神走开,因此留有《祭穷神文》一篇。
文中写到:“穷神!自从你进了我的门,我受尽无限窘,万般不如意,百事不趁心,朋友不上门,居住在闹市无人问。我纵有通天的手段,满腹的经纶,腰里无钱难撑棍。”
对文人来说,五穷各有所指。韩愈撰写的《送穷文》中记载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普通人送五穷与文人不同,很形象化。他们把五穷想象成各种颜色与形态,或高或矮或黑或白或男或女等等,然后制作出来,进行送穷。
《张北县志》:“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自背纸袋,装屋内秽土置袋内,送外燃炮炸之,俗谓‘送五穷’。”
《大同府志》:“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福’。”
其五 : 送穷媳妇
送穷媳妇其实就是送穷的剪纸仪式。这一天,各家用纸剪一个妇人(穷媳妇、五穷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出门外以及更远的地方。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媳妇出门”。
《马邑县志》记载:“五日,俗称破五,以彩纸剪作裙衫装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头,曰送穷媳妇出门。”
迎财神送完穷神,就要开始迎财神了。毕竟富裕是人人想要到达的从容的生存状态。人们希求富裕的心,自古有之。
作家张志春在《春节旧事》书中说道:“人的思维往往是两极摆荡……送的是贫穷,迎的自然是富裕了。富了还想富,越穷越怕穷,这是人心的常态。”
正是因为人们希求富裕的心,初五迎接财神的日子才越发隆重。
在财神到来的前一天,也就是初四晚上。希求财源广进的,尤其是做买卖的人,都会郑重其事地迎接财神。他们备办丰盛的酒席与喜庆的活动迎接财神,期盼开市大吉,财源广进。到了初五早晨,则会一大早起来迎接财神,有谁起得早,谁就早把财神接回家的说法。
清人蔡云在《竹枝词》中描写年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文财神》
中国的民俗信仰中,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等。
文财神有两位。一说为商朝的比干。
比干是商代大臣,为商纣王的叔父。因数谏纣王荒淫无道,被妲己所谗,剖心而死,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道家传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旧时读书人便作为文神供奉,演化到民间,遂代替“赵公元帅”做了“文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