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享受独处,适应孤独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
“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活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我们周围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孤独是必然的。
知乎上有人提问:“人到中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位84年出生的答主说,他和妻子都是上海的独生子女,两人年收入40多万,养着一个女儿,还要孝顺双方的父母。
中年的他,朋友圈越来越小,饭局少了,活动少了,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
但是他却并不觉得孤独,闲时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浇水,看水滴落下亦是一种幸福。
周末和放假时,拎着鱼竿去钓鱼,看街边老头下盘棋,都能够在平淡中慰藉内心,与自己好好相处。
女作家三毛曾说:
“我喜欢适度的孤独,心灵上最释放的一刻,总舍不得跟别人共享。”
孤独并不可怕,更不是洪水猛兽,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日子之外,让自己的心享受独处,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人生已经过半,越往后越是要面临生离死别,让自己适应孤独,并从孤独中体味生命的真谛。
正如青年作家独木舟所说:
“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与孤独做朋友,才是中年以后的我们,一种人生常态。
价值:释放负能量,积蓄正能量
情感作家苏芩说,做人别太丧,低能量的你遇不到高能量的人生!
当我们总在抱怨不如意的时候,机会早就溜得无影无踪了。
最好的一切,总在你正能量爆棚时,不邀而至。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23岁时就以一篇《饲育》获得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在人生最得意时,儿子却发现头盖骨发育异常,即使经过手术,依然是个发育迟缓的孩子。
大江健三郎难以接受,曾在一篇《同情》的文章中,描写自己带着6岁的儿子去百货商场,差点把他遗弃的过程。
找到儿子时,大江健三郎才觉得后怕。
后来,他开始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病的儿子,并在漫长的人生中,找到跟儿子平等的和解方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江健三郎在写作中,更能从正能量出发,用文字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曾有智者告诫我们:
“如果身处顺境,千万不要张扬,要和满山的杜鹃花一起绽放。
如果身处逆境,千万不要放弃,要像开败的白玉兰一样,在下一个春天再向世界招手。”
人生总是起伏不定,当诸事不顺的时候, 不要被负能量打败,而是要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努力。
哲学家赵鑫珊说过:
“所谓高质量人生,其实就是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和重建。”
当我们能够始终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会发现即使人生旅程已经过半,我们依然能够活得平衡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