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的主要事件,柴静十年真实记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17:23:16

《看见》:柴静看见了什么

□叶超英

最早知道柴静,是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栏目。新锐,智慧,丰富,深刻,这些标签贴在柴静身上,似乎可以接近她的内涵。

进了央视之后,她对这些词语继续进行诠释:主持《看见》栏目,让人们看到喧腾世界的另一面。如果说一般的人看到的世界的A面的话,那么柴静看见的则是世界的B面;一般人看到的是表象,柴静则引领人们看到本质。寻找真实,探求真相,“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领人们向往真、善、美,向往自由与幸福,是《看见》的追求。

柴静以制作“新闻调查”“看见”等栏目为源头而写的《看见》一书,就是对形形色色世相的描摹与透视: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女子戒毒却被迫卖淫,同性恋为世所不容;家庭暴力,环境污染,抗战老兵,征地强拆,华南虎事件……种种非正常的生存状态,都在《看见》的显微镜下无所遁形。每一种现象,触目惊心,令人惊悚。这些人和事不是影视剧,也不是玄怪小说,而是残酷存在的现实。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引人深思: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个世界竟然还生活着这样的人群?边缘,黑暗,痛苦,阴冷……汉语形容词难以描摹他们的生存状态。

《看见》一书也告诉了一群电视媒体人的艰辛劳作和痛苦困惑。《看见》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记者调查的危险。这些危险,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例如,2003年的非典调查,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之中。没有对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怎么敢涉足这样的险地?采访某些阴暗危险的事件,会碰到有形无形的阻挠,遭遇明里暗里的报复。这一切,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至于调查过程中的奔波劳碌,反而退居其次。

《看见》以及与之类似的书或者栏目,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柴静在书的末尾记录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无疑,《看见》一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这片土地拥有更多这样的人。

《看见》一书将和“看见”栏目一样,会因记录一个时代的疮疤而不朽,会将一个时代不断地推向前进。尽管其力量非常微小,但以其一点一滴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黝黑洞口微弱的星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