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为啥叫北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北漂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17:40:57

还有,则是安史之乱中的“北漂”。

在三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中原终于再度迎来大统一的隋唐王朝。唐朝是最令中国人骄傲的历史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实力强盛,四海臣服。

在当时的北京地区,就住着许多附属的外族。这些“北漂”中,便有一位“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的突厥人,他便是死后被埋葬在北京的史思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之一。史思明是一名典型的乱世军阀,为人残忍奸诈。

在“安史之乱”末期,史思明遭到属下和儿子的陷害死于非命,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弑父的史朝义不知是为了与唐朝怄气,还是对亡父心存愧疚,他为父亲修建的陵墓完全参照了汉武帝的皇陵,充分彰显了史思明地位的尊贵。

由于陵墓的结构参考汉制,所以史思明墓并无突厥风格(该时期的突厥民族施行火葬,连随葬品都要一并焚烧)。虽然后来史思明墓屡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但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随葬品,如: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等。

可以说,若是这座坟墓没有墓志,无法确认史思明的身份,那么,考古学家多半会将其当做唐朝时期的某个住在北京的贵族。

北漂为啥叫北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北漂(5)

再有,就是女真与契丹民族了。

辽、金两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现阶段的考古发现中,辽朝时期北京的墓葬大多以“圆形单室砖结构”为主体,而到了金朝则主要以石椁作为主体。

那么,为什么辽金时期的墓葬形制会是这样呢?

有学者做出了分析,认为圆形单室砖结构的设计就是参照了契丹民族的帐篷。不过,类似的圆形墓葬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制始见于河北、山西地区。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圆形单室砖结构未必参照了契丹民族的帐篷。

之所以契丹人会使用这种结构,是因为辽朝时期合葬墓逐渐流行,所以丧葬对墓室空间的需求逐渐扩大。圆形单室砖结构,充分解决了这一需求。

时间来到金代,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石椁是东北民族(靺鞨)的传统丧葬风俗,也就是说女真人沿用了祖先的葬俗。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后,越来越多的女真式墓葬出现于北京。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许多为金朝效忠的汉族官员也开始效仿这一葬俗。

值得一提的是,金代中期还出现砖石混搭结构的墓葬,这或许是金地汉民对外来文化做出的妥协。从这里我们也能侧面看出,金朝对汉人的控制远比辽朝强势不少。

北漂为啥叫北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北漂(6)

最后,则是明清时期的四九城。

构成历史的,不仅是垂名史册的名臣名将,普通的老百姓才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只不过,处于普通阶层的老百姓大多在百年之后薄棺殓葬,在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化后,简单的墓葬终究化作一捧黄土,失去曾存在过的痕迹,生于现代的我们很难了解到他们所经历的过往。

不过,明清两朝距离我们仅有数百年,该时期的墓葬受侵蚀的时间还很短,即便是普通人简单的墓葬,我们也能从里面找到许多蛛丝马迹。明清时期,北京有许多来自河北地区的底层劳动者——宦官,这些可怜人往往生于贫苦的农村,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去势”来到紫禁城找工作。

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要为王朝效忠一生。在去世之后,亦没有资格归葬祖坟,只能被集中埋在北京的宦官墓,十分凄凉。在这些宦官里,自然有许多地位较高甚至权倾朝野的。例如,晚清的总管太监李莲英,他的墓地远比其他宦官更加考究。

据文献记载,李莲英的墓葬占地面积足有二十亩,其中设置了祠堂、牌坊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挖掘了这位晚清大太监的墓葬。由于墓葬的结构过于结实,所以人们足足耗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才挖通了前室。当事人在进入墓葬之后,立即被墓室内豪华的陈设震撼了。

墓室内有汉白玉雕刻的石门,雕有图案的石墙,以及数不清的精致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出李莲英生前的荣耀。不过,虽然李莲英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惊人,但棺椁中的李莲英却四肢不全,仅剩头颅及部分骨殖。

那么,李莲英生前究竟遭遇了什么?他是寿终正寝还是受人谋害?因为文革期间的无序发掘,现今这些历史证物已不复存在,我们已无从考察当初的真相。

北漂为啥叫北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北漂(7)

看来,不仅是现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为了生存迁居北京的“北漂”。这些古代的“北漂”,在不经意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或许这就是人类历史的魅力吧。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北漂”史》、《中国通史》】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