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爱抚斯图尔特
听到女佣们议论贝恩斯很快就要离开这里,艾达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出画有爱心的琴键,在背后刻上“亲爱的乔治,你占据我的心。艾达。”
艾达让女儿把表达爱意的琴键交到贝恩斯手里,然而小姑娘在道德层面偏向继父,她早已适应新家的一切,不喜欢妈妈和贝恩斯亲近。弗洛拉找到在山顶干活的斯图尔特,把琴键交给了他。
斯图尔特看到琴键,怒火中烧,他提着斧头飞奔回家,疯狂地砍向了钢琴,艾达阻拦他,他恶狠狠地砍断了她的一截手指。他派弗洛拉把断指送给贝恩斯,放言如果他再见艾达,自己会把她的手指一根根砍下来。贝恩斯非常痛苦,恨不得拆了斯图尔特的骨头。
艾达陷入昏迷。斯图尔特在她的床前倾诉着爱意。妻子露出的白皙大腿,点燃了他的欲火。他正要解开腰带,发现艾达醒来,他不敢不顾妻子的意愿与她发生关系。艾达嘴唇颤动,斯图尔特俯身细听她的唇语,理解了妻子的内心。
斯图尔特在妻子昏迷时表白
深夜,斯图尔特提着灯找到贝恩斯,让他带走艾达。他受不了妻子在他身边想着别人,所以他成全了妻子和好友。
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坐船离开。笨重的钢琴使得船体摇摇晃晃,艾达坚持要把钢琴扔下海。水手解开绳子,合力把钢琴推向海里。艾达企图自*,她的一只脚套进绳圈,与下沉的钢琴一起坠向深海。
如果艾达死了,《钢琴课》就会沦为一部平庸之作。艾达活了下来,在冰冷的海水里浮浮沉沉时,她的意志让她选择活下去。她告别了钢琴,也告别了以往那个孤绝冷傲的自己,奋力向海面游去。
艾达和贝恩斯开始了新生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她在镇上教授钢琴,并开始学习说话。
夜晚她会想起深海里的钢琴,虽然已经拥抱爱情和人间烟火,但她仍然怀念被埋葬的那部分自我。
02 主题:平凡人的情欲故事艾达在贝恩斯家中弹琴
《钢琴课》我刷了四遍,这部影片本身就如同一首绝妙的钢琴曲,多一个音符是画蛇添足,缺一个音符就变得残缺。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人物之间的情感走向,丝丝缕缕,刻画得细腻丰沛。艾达和斯图尔特之间,艾达和贝恩斯之间,弗洛拉和艾达之间,弗洛拉和斯图尔特之间,像是钢琴曲的不同声部,此起彼伏,前后映衬,相互角力,有静有动,有张有弛,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不断连绵伸展,让观众陷入《钢琴课》所在时空的情感旋涡。
影片蜚声国际,让导演简·坎皮恩和一众主演收获盛誉,但一直遭受中国影迷诟病。很多影迷拘泥于道德,很看不上这部电影。
女主人公艾达自带简爱式的端肃和清教徒的禁欲气息,她与钢琴的寄生关系,使很多人误以为她是一位醉心于音乐而遗世独立的艺术家。当她慢慢坠入情网,迸发出蓬勃情欲,很多人对她失望了,尤其失望她的恋慕对象是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
贝恩斯
她和贝恩斯以身体换钢琴的交易,也让众多从小接受“发乎情,止乎礼”教化的中国影迷不能接受。
这不怪导演,也不怪演员。很多人误读了影片主题,导演根本无意于刻画一个超凡脱俗的女人,一段绝美高尚的爱情。导演只是想描摹真实脆弱无奈的人性。电影主题确实和《色戒》有些相似,都是想告诉人们,爱情是可以仅仅通过性产生的。
艾达不能说话,也不屑于说话,对世俗凡音的鄙夷,使得很多影迷从一开始就对她高看一眼。她有着音乐天赋,有过浪漫爱情,除了寄情钢琴,她只和女儿亲近。这份孤绝的诗意,太让人沉醉了。
但是,艾达本质上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