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寂寞所以恋物,当物不在了寂寞才因爱而绽放自由的花朵。
电影《钢琴课》是一本女性影片,看罢才知道原来导演是名女性,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电影拍摄于1993年,上映以来收获好评不断,电影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反映了女性意识觉醒,通过钢琴作为载体,用优美的音符为男女主角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影片对女主情感的描写极为细致饱满,对其内心的刻画委婉含蓄,使影片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极致。
故事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不会说话的女主爱达带着九岁女儿弗洛拉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带着钢琴十分累赘,丈夫不顾爱达的反对,将钢琴留在了沙滩上,爱达痛苦万分。
乔治·贝因是一个十分粗俗的人,但他心思细腻,带着爱达来到了海边,看着爱达在海边疯狂的弹奏,宣泄的心中的悲痛,贝因从音乐中了解了爱达,参透了她性格中的倔强,后来贝因用一块土地想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将它运回家里,爱达为了能够天天弹奏钢琴,每天都去贝因家,就这样两人产生了禁忌的情愫。
另一边爱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囚禁了爱达和女儿弗洛拉,可这样并不能改变爱达的决心,盛怒之下斯图尔特砍下了爱达的手指,这是一个弹钢琴的手啊,随后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爆发……电影最后,贝因和爱达带着孩子离开,组成新的家庭,在海上,爱达经过复杂的心里斗争,决定把钢琴抛进海里……
女性主义范本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外学术界对简·坎皮恩以及《钢琴课》的热情持续不减,不断的出现新的著作和论文,足以证明该影片在女性电影史上的辉煌地位,国内学界把《钢琴课》看做是女性主义理想范本。
其实所谓的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而《钢琴课》中的爱达是通过沉默来反抗这个世界,钢琴是她情感的宣泄,如果有一天能够遇到一个懂她的人,她就会放弃钢琴,因为她的寄托已不再是钢琴,而是实实在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