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丹托将艺术的阐释分为表层阐释与深层阐释,“表层阐释承担着描述代理人外在行为的任务,这种外在行为涉及它想成为代理人的内在再现,而代理人就其再现而言则具有某种特许的地位”。阿瑟·丹托看到了表层阐释是阐释者试图接近创作者的内在,从而再现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但是表层阐释是单一的,由此就需要深层阐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正确的那类知识赋予作品身份,而表层阐释则完成其工作,留下的痕迹配合着作品,直到它可能处于可悲的状态中。深层阐释假设表层阐释完成其工作,以便让我们了解完成了什么和为什么完成……深层阐释没有终点……艺术家的意图与此无关。在深层阐释下,作品可以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物,而无需提供在表层阐释下最小的不确定状态。”深层阐释作为哲学层面的解释,对作品可以进行更多面的切入。
《房间》讲述了单纯的银行家乔尼被女友丽萨和好友马克合伙欺骗感情,最后愤而自*的故事。而电影《灾难艺术家》则讲述了《房间》的导演汤米·韦索与好友格雷戈在演员培训班相遇,二人为了实现演员理想来到好莱坞却屡屡碰壁,在这个过程中汤米·韦索由把格雷戈看作精神导师到感觉自己被格雷戈背叛,最后决定自己拍摄一部自传式电影的故事。《灾难艺术家》的时间跨度是从汤米·韦索开始演员之路到《房间》制作完成这一时间段。
电影《灾难艺术家》的导演詹姆斯·弗兰克如此评价《房间》:“《房间》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主要是汤米在拍摄时缺乏自知之明,另一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的感情与精力,所以影片确实有一种潜在的热情……这是每一个好莱坞逐梦人的故事,从默片时代到现在,它已经上演了一百多年。”詹姆斯·弗兰克并不满足于仅仅拍摄汤米·韦索的个人自传,而是试图通过《灾难艺术家》对《房间》进行深层阐释。
在《房间》中有一个情节,乔尼被污蔑对丽萨进行家暴后,独自冲上了天台,先是嘟囔着自己没有伤害丽萨,随后转身与马克打招呼。在原版《房间》中,这本是一个令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的场景,除汤米·韦索本人拙劣的演技影响之外,这个场景的细节本身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是《灾难艺术家》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对这个场景进行了还原,导演通过对人物信息的补充,使得观众补足了对《房间》中乔尼天台与马克对话这场戏的信息,更阐释了导演汤米·韦索以及演员汤米·韦索内心的挣扎。这种挣扎既来自戏内也来自戏外,戏内汤米·韦索是以格雷戈与他的关系变化为蓝本写了这场戏,可是他却只有感情上的依据,没有来自现实的依据,这使他的内心对这场戏感到排斥;而在戏外,汤米·韦索难以克服自身夸张的表现力,这使得他的表演看上去拙劣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