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很多人将陌生女人的来信解读为悲壮的爱情讴歌,但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爱情观在作祟。
前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自首次问世即引起轰动,至今饮誉世界文坛。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曾评价这部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该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讲述作家R闲来无事翻阅书信,发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信里,陌生女人向作家R娓娓道来贯彻她一生的爱情绝恋。陌生女人怀着对作家R深沉的爱意,从少不更事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风姿绰约的少妇,最终走向生命的末路。
该小说自发表伊始即引起广泛关注,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戏剧,对它的文学解读更是层出不穷。不少读者从中感受到陌生女人的身上感受到细腻真挚而绝望到极致的爱情力量。
如果理性推敲陌生女人的心理和情感动态,我们会发现,绝美的爱情背后,其实隐藏着错误的爱情观。
在本文,我会结合心理学知识,从三个阶段具体分析陌生女人深沉的爱慕之情背后,错误的爱情观如何诱导她一步步走向绝路。同时,基于陌生女人的经历,我会谈谈现实生活中像陌生女人这样坠入爱情幻象的女性,要如何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海报)
01、非理性激情:幼年丧父,母女在困窘的环境下相依为命,导致陌生女人产生“埃勒克特拉情结”陌生女人幼年丧父,和母亲蜗居在穷困肮脏的小屋里面,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陌生女人把这段回忆视作“如同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不仅居住环境恶劣,而且陌生女人在很小的时候就遭受邻居孩子的霸凌。
“要是他们在街上碰见我,就跟在我后边喊脏话,有一回还用硬实的雪球打我,打得我额头上鲜血直流。”
在我看来,贫困的生活、软弱的母亲、粗俗的邻居以及失去父亲的悲痛,种种打击使得陌生女人长期处于压抑和悲愤的精神状态。内心积压的情感无处宣泄,陌生女人陷入孤僻和偏执的情感世界中。
正因如此,当她听说粗暴的邻居要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名文静的作家时,陌生女人的内心即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憧憬和向往。在作家到来之前,陌生女人稚嫩的内心已经陷入对他深深的爱慕之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海报)
这种爱慕之情在见到作家本人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亲爱的,当时对我这个孩子来说,你是一个多大的奇迹,一个多么诱人的谜呀! 我才十三岁呀,我以狂热的好奇心来探听和窥伺你的行动。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并不知道,这种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童在性器期将力比多(快感)的兴奋从自身部位转移到外界他人身上。这种时候,因父母可以为儿童提供生理和心理满足,男生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女生则会产生“埃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在我看来,幼年丧父的陌生女人,无法在性器期将这种复杂情感投射到父亲身上。“埃勒克特拉情结”一直潜藏在她的身上,当她看见作家时,内心油然生起一股复杂的依恋情绪,这是她对于强势男人的爱慕之情,但是她却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爱情”。
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都会逐渐被理智抑制和克服,最终形成正常健全的人格。但是陌生女人从小生活在狭小而痛苦的环境中,所以她身上“埃勒克特拉情结”挥之不去,使陌生女人长期陷入对作家深爱的错觉之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海报)
02、偏执的奉献人格:一往情深的爱情背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缺失其实是隐藏的自恋属性陌生女人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作家身上,她认为自己的一生是从见到作家的第一眼才正式开始。作为一个年轻貌美、追求者众多的女性,她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闪光点,只一昧追求作家的青睐。
富裕的继父可以为她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但是她却奋不顾身地孤身来到作家的城市。后来,她和作家有过三夜情缘,并默默为他生下儿子,却没有告诉他真相。对于陌生女人而言,这是真爱的表现。
“我要保持我的自尊心,我要让你这一辈子想起我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
在我看来,这种看似深沉的爱和伟大的奉献,实则只是陌生女人一个人的爱情独角戏罢了。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紧紧围绕作家,却丝毫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陌生女人的这些行为都表明她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缺失,而背后则隐藏着她的自恋属性。
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认为:
“自恋涉及力比多(快感)对自我的投注。简而言之,自恋的人没有办法通过与别人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而得到快感,他们是全神贯注于自身的情感所得。”
陌生女人看似对作家一往情深,其实只是她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她口口声声说着不求回报,但是内心却在深爱的自我陶醉之中得到满足。通过对作家倾注单方面的爱意,陌生女人从中收获爱情的快感和自身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