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犹太大叔做了简洁明了的回答。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觉得纳粹会*死他们。既然能保命,为什么要吃子弹?
多数犹太人从事的都是手工业,贸易,商业, 制衣业,他们并不像斯巴达那样崇尚武力。
这种民族特色,加上人类共有的自私,贪生怕死的本能,注定了犹太人无法像中华民族一样对外族压迫进行大规模地热血抵抗。
Szpilman在与家人分离后遇到的Majorek,他参与的反抗行动或许就是1943年4月的华沙犹太人起义。
一部分犹太人通过偷运武器获得了武装反抗力量,但可惜和纳粹相比力量还是悬殊,仅仅经过28天的战斗,起义就以失败告终。
这种零星的抗争,已经是犹太人最为英勇无畏的光辉赞歌。
而加害者德国纳粹,在《钢琴家》里也不是脸谱化的。
纳粹的“另一面”,被放在了影片的高潮部分。
Szpilman和一个纳粹军官放下了种族间的对抗与仇恨,共同投入到了音乐当中。
这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的德国军官,因为与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结缘而被历史留名。
据闻他曾救助过近50名犹太人,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辛德勒。
德国人在二战后大方认错,并得到世界的谅解。
他们当中肯定也不只有霍森菲尔德和辛德勒做出过善举,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极端的纳粹主义者。
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浪潮》中,一位教师有意无意地就培养出了一群执迷法西斯主义的学生,更何况是掌握国家大权,有计划有目标的希特勒?
换个角度看,或许一些德国人也是二战的受害者,纳粹主义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