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电影剖析,钢琴家电影完整版解说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07:00:11

3.细节描写丰富人物情感:在苦难中寻求精神的宁静。

影片中有不少的细节描写镜头,它一方面能让观众清晰的观赏到影片画面表达的情绪还能让体会到人物不一样的精神情感。作为一名杰出的钢琴艺术家,他在求生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细节也能反映人物所处的心境。在这里我主要分析一下席皮尔曼给霍桑菲尔演奏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的手部动作。在弹奏前,他坐在椅子上,双手手指聚在一起轻微的动弹,流露的信息是该弹什么曲子,或者说弹奏什么曲子能保命。随即手放到键盘上,缓缓弹奏出几个不算流畅的音符,这个时候他也许还没想好要弹奏什么曲子,但是必须的弹点什么,不然就不能证明自己是钢琴师,否则可能会被*,手部动作明显有些顿挫。随即,流畅的曲子弹响了,席皮尔曼的手部动作非常流畅、轻盈,这里可以看出他已经决定弹奏什么曲子了。随着曲子的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席皮尔曼的手部动作的力度也会发生改变。轻柔如精灵的跳动是他内心的舒适,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激烈如万马奔腾的力度是他对战争痛恨的宣泄;舒缓如潺潺的溪水流淌是他对于生存之向往。这个弹奏《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手部动作导演刻画的很细腻很传神,把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呈现的很细腻。

《钢琴家》值得分析的镜头语言还有很多,有表现纳粹的残忍的将坐轮椅的老人直接从楼上扔下去,有随意点出犹太人出列趴在地上随即枪毙的,有犹太人想问问原因的被肆意开枪打死……但是奠定影片这种冷峻的基调的还是整个冷色系电影画面。那些远景和细节镜头很好的融合的冷峻画面下人物形象的设置和情感的铺设,让人叹为观止。

钢琴家电影剖析,钢琴家电影完整版解说(5)

主题探讨:以“二战”德国入侵波兰为背景,通过席皮尔曼的求生经历反映复杂的人性、无情的战争的大主题,同时也隐含“只有反抗才有出路”的主题

1. 人性是最难预测的:和平时代我们似乎都可以彼此信任,只有到了危难时期才能看清楚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A.善恶难分的伊扎克:伊扎克在德军纳粹入侵后主动作为其帮凶,管制自己的种族人——犹太人。他被席皮尔曼他们看不起,不愿意与他为伍。亨利克被抓后,席皮尔曼去求伊扎克,伊扎克最终把亨利克放了出来。在席皮尔曼一家人连同大部队被送上死亡列车时,伊扎克又强制性的救下席皮尔曼免于*害。也许是我们说的,即使是恶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关键是看对谁。

B.趁火打劫的萨拉斯:作为席皮尔曼在波兰电台的同事萨拉斯表面上是给他送食物,援助他两次,实际上利用席皮尔曼在波兰的声望大肆募捐敛财,最终捐款逃走了。这似乎印证了“知人知面不知心”,表面上的好不一定是出自内心。

C.人性闪光点霍桑菲尔:影片中的德纳粹德军几乎都是残暴、喜怒无常的形象,直到最后的霍桑菲尔的出现才改变这一刻板印象。他是一名纳粹军人,但是他更懂艺术,知道战争的残酷的非正义,他愿意拯救一个懂艺术的钢琴家。

影片中除了这三个比较有个性的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有显现出人性的美好。德军规定:帮助犹太人的其他种族人处以绞刑。即使面对这样的酷刑,依然有人愿意帮助犹太人,比如雅妮娜和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席皮尔曼,最终被捕;比如多萝塔和丈夫义无反顾的帮助席皮尔曼,最终被迫离开华沙;比如席皮尔曼被德军抽打受伤,同事给他换一份轻松保命的工作;比如席皮尔曼的父亲买了一块糖,分成六份,家人一人一块,温馨又感动的亲情。

人性是复杂难测的,也许上一秒是一种德性,下一秒又是另一种德性,但是真正能认识一个人的本性还是要在关键时刻。比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在最关键时期,散尽家财去拯救成百上千的犹太人,由此看出辛德勒是一个有大爱、有良知的人。

《钢琴家》通过席皮尔曼的视角再现德军纳粹入侵波兰时,人们的本性,展示的是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有隐忍妥协、反抗牺牲的犹太人,有投机取巧、英勇义举的波兰人。但是不管人性怎么变,我们相信人性本善这是最基本的,多变的人性是因为面对外界压力和诱惑守不住本源,失去本性。

钢琴家电影剖析,钢琴家电影完整版解说(6)

2.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它们所带来的伤疤只会给人们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战”时期被屠*的犹太人多达数百万,其中波兰就有300万犹太人被屠*,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影片中没有直观的呈现给观众看那种大屠*的场面,但是一些零星的片段和人物之间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战争带来的沉重死亡。

A.从隔离区到集中营再到死亡列车:屠*的开始。当纳粹德军占领华沙时,先是把所有的犹太人赶到一个地方,集中居住,用围墙把他们与外界进行隔离。没过多久就在华沙东部建立一个集中营,又把犹太人赶到这个集中营。随即没过多久,又他们送往死亡列车,只去送人去,不送食物。最终华沙50万犹太人只剩下6万人,让人不寒而栗,是什么促使纳粹分子要如此屠*犹太人。这种侵略人权的战争又为什么会发动,它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即使战争胜利,犹太人对于种族屠*的事也会在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这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犹如我们中国铭记南京大屠*。

B.德国战败:死亡、分裂的开始。同样作为纳粹德国后来作为战败方,苏联军俘获了不少的德军,影片中就包括帮助过席皮尔曼的霍桑菲尔。难道作为战败方就一定要被判以死刑吗,他并不是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尽管要受到惩罚,但绝对罪不至死,而他最终死在苏联战俘营。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像霍桑菲尔一样的德国战俘又是死在苏联战俘营呢,我们不得而知。苏联军从反抗纳粹来讲,是正义的一方,可即使胜利了依然还是对战败国带来伤害和毁灭,留给的国人民的也是无尽的苦难。后来德国由苏联和欧美国家分裂成社会主义东德与民主自由西德。这种国家分裂的局面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都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它不仅阻碍了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一致性更加剧了苏联和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所以,说《钢琴家》是战争片一点也不为过,导演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而已。我们没有看到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我们却能直面血腥肆意的屠*;我们没能看到炮火连天的军事对垒,但是我们却直观的看到战争的废墟。战争背后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无辜的民众,流离失所的百姓,骨肉分离的亲子,饿殍满野。影片没有直接控诉战争,但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伤疤就想华沙大街上的断壁残垣。

钢琴家电影剖析,钢琴家电影完整版解说(7)

结语:

作为和《辛德勒名单》齐名的反映“二战”电影的《钢琴家》,豆瓣评分高达9.1,说明它是一部口碑与名誉双收的电影。但是与《辛德勒名单》所走个人救赎之路不同的是,《钢琴家》走的个人求生觉醒之路。影片通过多角度、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席皮尔曼这个钢琴艺术家的多面形象,用人物的形象和情感深刻的揭示了战争的危害。

本文就是从镜头语言、主题探讨两个角度分析影片的价值内涵和艺术魅力,让读者有一个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同时我们也能体会艺术不分国界这样一个共性即使是处在战争年代也是不例外的。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