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电影讲的什么,电影钢琴家各人物结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07:28:21

《钢琴家》有句台词:如果你喜欢战争,只能说明你不曾见过硝烟 。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它情绪饱满,节奏紧凑,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让人着迷。

整部电影,导演都在控制情绪,在这种对纳粹的谴责和批判极度的隐忍克制之中,是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一口气看下来紧张、压抑、痛楚。

钢琴家电影讲的什么,电影钢琴家各人物结局(1)

想起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丁巳重阳前》: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看完影片夜深人静,痛哭一场,然后才得以释放。

1、有着类似经历的导演

片中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出生,他是法国籍犹太人,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犹浪潮迫害,迁回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

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罗曼·波兰斯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并通过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

钢琴家电影讲的什么,电影钢琴家各人物结局(2)

一个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最能理解苦难。他用压抑冷静的镜头拍摄出了《The Pianist》,没有仇恨与报复,只是尽量的重现一段历史。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体会。

从60年代开始,五十年的导演生涯中,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获奖无数,他黑色的电影风格早已进入了影史。后来斯皮尔伯格找他拍《辛德勒的名单》,因为有着童年阴影,他拒绝了。

但在《辛德勒名单》十年之后,波兰斯基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个人经历都注入到电影《钢琴家》中去。这部电影最终也为他赢得了75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一部巅峰之作。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艾德里安.布洛迪在片中出演主角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布洛迪忧郁而冷峻的外形和这个角色很贴合,最终也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影帝。

2、九死一生的亡命生涯,让观众欲罢不能。

影片讲述了犹太人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人一路跟着心惊肉跳,生不如死。

讲述时间从1940年10月31日,50万人全部进入有高墙的犹太区。1942年3月15日一部分人运送到集中营,8月16日,很多人被运上火车有去无回。1943年4月19日,双方开始交火,期间瓦列一直在逃命,直到解放。

钢琴家电影讲的什么,电影钢琴家各人物结局(3)

影片开头:在轻松的钢琴声中,外面传来爆炸声,电台录音的工作人员仓皇逃跑。斯普尔曼被迫停止演奏,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大提琴演奏家多萝塔,是斯普尔曼的粉丝。

很多地方限制犹太人进入,华沙的犹太人要佩戴统一的袖标,见纳粹不鞠躬要被打,不准走人行道,让走水沟。

整个影片都体现他的善良和目之所及的悲惨

他救墙洞爬过来的孩子,他目睹残疾老人被扔下楼,目睹父亲花20波币买了一块糖,切成六瓣,分给家人;目睹亲人被塞上有去无回的火车;目睹随处可见的犹太人尸体,目睹饥饿的难民趴在地上吃洒了的食物;目睹一群工友趴在自己眼前被打死,目睹成堆的尸体被当街焚烧,听朋友说火车运走的人有去无回,50万人最后剩下6万……

几次死里逃生,讲述了钢琴家从软弱到觉醒到自救的过程

人们对斯普尔曼的评价是:太音乐了,太出名了,没有谋略。因为出名,也让他屡屡得以逃命。

第一次逃生:救他的人是斯普尔曼的同乡,曾经让他一起替德国人当警察,被他拒绝了。斯普尔曼和家人排队上火车,其实是被拉到指定地点集中*害,同乡一把把他拽出来,告诉他你是去送死。斯普尔曼失魂落魄看着一车人离开,他冒充工人帮人推车,混进德国管辖的工地。

第二次逃生:在工地搬砖,斯普尔曼听到爆炸声,一失神,扛在身后的几摞砖洒了一地,差点从高台上摔下来,纳粹喊他让他下来,斯普尔曼亲眼看到他们打死了十几个年老的工友,吓得急忙道歉,趴在地上,纳粹拿鞭子抽打他到没了力气,让工友把他带走了。几个工友清理他身上的泥,说:他这体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死。给他换了一个清闲点的工作。

这期间他始终是软弱的,被迫被奴役的钢琴家。

钢琴家电影讲的什么,电影钢琴家各人物结局(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